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

2018-10-16沈梦婷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问题小学语文

沈梦婷

摘 要:在新的素质教育不断革新的形式下,小学各学科教学形式的创新越来越将学生学与用的综合应用能力参考进教案中,希望学生从小培养学与用无相结合,能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学语文的朗读课程教学,既是一门文字基础性教学,也是学生培养语文文字与语言应用的重点学科。它不像初中语文课程,对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将基础课程和自主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32-01

语文学科字词句的语用能力提升,与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密切相关,学生在一种阅读氛围下更能体会字词的运用。

对于小学,一方面是进行文字或者语言中最基础的认知,这种认知就是建立在口语的表达上,包含对字词的组成与日常表达中字词成句的应用。学生通过日常用语的练习逐步加强对文字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感的积累,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基础语言逻辑知识在日常表达中的作用。同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学习也是一种知识深度的递进。口语教学知识的学习、简短的文章朗读和阅读基础理解是每个小学生都该具备的能力。

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形势也是随着素质教育形势发展,就像所有的教学阶段一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的结合是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是从小学阶段就逐渐开展起来的。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方向,制定合适的朗读课程教案,让学生对语言或文字“有兴趣、有感情”。

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不像高年级的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适应和对文字的认知。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发展迅速,教学形式要紧跟学生逐渐成熟的思维逻辑,学生不会一直跟随教师的思维去进行朗读训练。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耐心是课堂有序进行的关键,兴趣点的“说教”才能保持更好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更应该被“劳逸结合”,在朗读或者阅读的氛围中体会文章的意思。最后,学校和教师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观念方面,传统的教学观念基本上是“传授”,授课教师带领学生,是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的需求是变化的,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追寻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和课堂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2 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讨

2.1 创造语言氛围,模仿中懂得辨析

语文朗读的学习不能像传统的教学一样,不能只是一味地“读”,更要了解掌握语言的技巧。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文章朗读,教师要亲身示范,告知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师在进行课文字词句知识点授课的同时,首先要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朗读技巧对课文理解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语感的培养。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先带领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让学生了解是在怎样的一种语言氛围下去更好地读,并去体会这句的意思是什么;其次要抓住关键词,抑扬顿挫,才能掌握这句话的重点,了解是在什么氛围下的组词成句。

例如,《狐狸和乌鸦》的学习,学生首先是对这只乌鸦和狐狸感兴趣,授课教师则应将这种对生物的兴趣引导到背后的道理上。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两者当时的心态和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再让学生仔细朗读文章,即能使学生在角色中体会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悲哀。

朗读技巧的把握,重点在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同时离不开学生对课文中字词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逐层加深并适当地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或者是剖析这段文章。但是,这些离不开授课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握关键词、句子类型、用词准确性等,从句到文章层层解析,引导学生去解读整句或整段话在整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思。

2.2 学以致用,交流是语言读出来的技巧

众所周知,小孩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读。语文的朗读和语文的写作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程度上,写作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技巧。小学生学习一篇语文课文或者文章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朗读和写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朗读的一个含义就在于自己写出的短文或者作文,如果能让别人朗读出来而不失意境的话就是成功,进而在与别人交流思想大意时,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朗读技巧的提高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的表达,另一个就是语言的交流。对于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要懂得运用,会举一反三,最终,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想表达的意思完全展现出来。

在课堂上,语文文章的学习首先进行的就是文章的阅读,也就是与文章作者的一种交流。学生通过读的方式首先了解文章整体所要表达的意思,前提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其次,再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叙述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和激发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就能很好地展现出学生理解的深度。

例如在《枫桥夜泊》的朗读中,可以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感悟“对愁眠”的愁思,仔细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时分的寒山寺,环境优雅,伴随着钟声的响起,诗人张继的思维活动是什么?顺着学生的参考回答再接着提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徹夜未眠啊。”那么,通过细细默读古诗,通过相关诗中的字眼、关键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并选择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以学生自主朗读的形式,展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结语

小学语文在进行朗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平常的练习非常重要,需要培养日常语感的积累。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日常语言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字应用的技巧,通过学生不断进行文字语言的交流,才能在实际中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庄森珠.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7(A3):69.

[2] 张玉敏.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课外语文,2017(33):97.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问题小学语文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