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构建教学模式 发展学生能力

2018-10-16张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生能力物理教学模式

张文

摘 要:高中物理学科是对学生思维具有较高要求的学科,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在言语之间发展学生的能力。巧妙构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学习,善于归纳新知,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 模式 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06-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在无形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新课标要求入手,本着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巧妙地构建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实现高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利用实验教学,发展能力

实验,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可见实验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和总结规律,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就从实验引入,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了直观的现象观察,让学生能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规律。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了一片树叶和一块小石头,举过头顶做放手的动作,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石头先落到桌面上。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提出重的物体落得快些。接着教师就换用了一块小铝片和一个纸团,仍旧是从头顶下落,提示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这次学生观察的结果是两个物体是同时落到了桌面上。这个现象引起了学生足够的兴趣,议论这是怎么回事。教师让学生回想刚刚树叶和小石头下落的情形,再回想小铝片和纸团下落的情形,学生突然想到这几个物体只有树叶是缓缓地下落,而其他的都是一直很“坚定”的下落。为什么会缓缓的呢?学生根据初中物理所讲的内容想到了“缓缓的”是不是就是因为空气阻力作用的结果呢?教师看着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了“空气阻力”,就把牛顿管展示给学生,并告诉学生牛顿管已经被抽成了真空,这时教师让学生观看里面都有什么,学生发现里面有羽毛、铁块、纸团,教师把这些物体集中到牛顿管的一端,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观察到这几个物体总是处在牛顿管的同一个位置,最终同时落到了另一端。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推向了极致,对自己刚刚的想法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确定了物体在下落时速度与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在学生不断的思考和观察中,自然地引出了理想状态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中有了深入的思考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物理知识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利用发散教学,发展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在攻克一些教学重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针对性、梯度性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一步提升物理综合能力。

如,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在带领学生推导出了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位移公式,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一个物体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到v时,又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一共用时t,请用几种方法求解物体运动的位移。学生看到题目后,先想到的是根据速度公式,求解两个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然后带入到位移公式求和得到总位移。可是再想其他的方法就显得不知所措了,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位移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其他表示认同和理解。这时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到位移公式的推导中,向学生提出了位移也可以从平均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求得。学生提出缺少时间,教师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发现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各段的时间,可是通过提取速度就能得到两段时间的和,也就是总时间t,这样就能计算得出总位移了。教师让学生对刚刚的位移求解过程进行最后的总结,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巩固了位移的求解的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 利用探究教学,发展能力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实现问题的解决,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如,在教学《分子的热运动》时,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引导问题:大家都知道坐在宇宙飞船,在太空翱翔是一种人人向往的运动,现在在太空飞船中可以进行植物的培育,可以进行太空授课……你想一下是否可以用一只蜡烛作为太空飞船的备用照明物呢?原本学生对于太空就感觉到很神秘,当教师提到太空蜡烛时,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探究兴趣,学生开始查阅、思考、讨论起来,教师则适时点拨、引导,最后学生得出了探究的結果:由于分子的扩散,也就是热运动,与物体所处的外力无制约关系,那么蜡烛就可以为太空飞船提供照明。在这次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阅读了有关的课外书籍,还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分子的热运动有了深刻的印象。

上述案例,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以问题作为探究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巧妙构建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收获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生能力物理教学模式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