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支气管导管与支气管阻塞导管的应用对比
2018-10-16杨定波
杨定波
手术治疗是临床胸科治疗中的常用方法。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可隔离双侧肺,为临床医师的手术治疗提供清晰术野[1-3]。胸腔置管是保障胸科手术中患者肺部视野清晰的重要方法。常用的置管方法主要包含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阻塞导管两种类型,二者各有差异。研究证实,支气管阻塞导管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的肺隔离,有助于保障患者的预后安全。为对比两种方法的差异及安全性,本研究将72例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整个流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导管插管方法的不同[4],将其分为对照(32例,双腔支气管导管)和观察组(40例,支气管阻塞导管)。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2±3.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0±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行麻醉诱导:给予患者静脉注射0.4 μg/kg盐酸瑞芬太尼(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14;规格:1 mg)、2 mg/kg丙泊酚(生产厂家: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30115;规格:50 ml:0.5 g),静脉推注0.3 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 H20060869;规格:10 mg)。观察组患者于纤维支气管镜下采用ID 8.0 mm单腔支气管导管置管,借助纤维支气管镜的定位功能置入支气管阻塞导管。对照组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置入37 F/39 F双腔支气管导管。置管结束后,给予患者双肺通气,持续通气20 min后,调整为单肺通气。术中麻醉方法为:给予患者静脉泵注9.0~15.0 μg/(kg·h)瑞芬太尼、4.0~9.0 mg/(kg·h)丙泊酚,以维持麻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进行抬头试验。如正常,则可拔管[5-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作为统计工具。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和肺动态顺应性对比
对照组肺动态顺应性(5.83±6.90)ml/cmH2O,低于观察组的(36.58±6.88)ml/cmH2O(P>0.05);对照组插管时间(30.25±4.03)s,长于观察组的(19.25±2.97)s(P<0.05)。
2.2 两组患者的声嘶咽痛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声嘶咽痛发生率78.13%,高于观察组的2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声嘶咽痛发生率[n(%)]
3 讨论
近年来,单肺通气在临床胸科手术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7-8]。单肺通气具有良好的保护健侧肺作用,也可保障术中术野清晰。支气管封堵技术的发展使单肺通气操作变得越来越便捷[9]。目前临床常见的方法主要包含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阻塞导管。其中,双腔支气管导管周径较粗,且弯曲度较高[10],给胸科术中插管带来一定阻碍。而支气管阻塞导管则具有置管快、损伤小等优势[11-12]。研究显示,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患者,可加剧患者的痛苦体验,相比之下,支气管阻塞导管则更加安全、可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插管时间(19.25±2.97)s,短于对照组(30.25±4.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较大,且相对弯曲,为避免造成损伤,医师置管时需谨慎操作,因此耗时较长,而支气管阻塞导管则无上述问题。观察组声嘶咽痛发生率25.00%,低于对照组78.13%(P<0.05)。原因为支气管阻塞导管插管难度低,术中对患者呼吸道形成的损伤较小,而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较粗,易引发呼吸道损伤,干扰患者的正常社交。
综上所述,在日常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中,推行支气管阻塞导管插管,以缩短单肺通气患者的术中插管时间,减少插管操作对患者的刺激,降低声嘶咽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