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效果比较
2018-10-16张晓威李锦良向广阳
张晓威 李锦良 向广阳
在临床外科中, 胆囊结石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腹部疾病,主要是胆囊内存在结石, 病情发展会出现胆囊炎、胆囊癌等,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1]。针对该疾病通常会选择手术进行治疗,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 应用比较广泛的手术方法就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微创保胆手术, 其治疗效果对比还有待研究。本研究针对于胆囊结石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对比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不伴有胆囊炎、胆囊息肉, 排除恶变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 各50例。A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30例;年龄 30~56岁 , 平均年龄 (44.3±5.5)岁;病程 6~25个月 ,平均病程(10.3±5.6)个月;其中19例为单发结石, 31例为多发结石。B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28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5.1±5.2)岁;病程4~26个月, 平均病程(11.8±5.9)个月;其中21例为单发结石, 29例为多发结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结石个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组 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其主要采用3孔法进行手术[2], 选择患者脐下位置作一切口, 对其进行气腹的建立, 在切口处插入Trocar, 将腹腔镜置入对腹腔内的具体状况进行探查, 对胆囊周围及其周围的粘连状况确切的了解,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 将Trocar置入患者的右锁骨中线肋弓下3.0 cm和剑突下的位置, 实施常规性的胆囊切除术。
1.2.2 B组 选择微创保胆手术进行治疗, 其对气腹进行建立的步骤同A组的一致, 进行气腹建立后, 在腹腔镜中置入Trocar, 探查胆囊情况, 再结合进行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胆囊是否存在炎性反应进行确认, 选择胆囊底部体表位置作切口, 切口约长1.0 cm, 置入Trocar, 采用抓钳抓取胆囊底部, 排空腹腔内的气体, 再提取胆囊底部直到切口水平, 选择胆囊底部血管缺乏的位置作切口, 切口长0.5~1.0 cm, 等吸尽胆汁后, 注水后再置入胆道镜, 将结石用取石篮取出, 结石完全取出后, 至少采用胆道镜观察3遍, 确认胆囊管内胆汁是否流入通畅, 胆囊壁的黏膜层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连续缝合, 再对腹腔进行最后一次探查, 观察确认没有存在活动性出血和胆瘘后, 退出腔镜, 再拔除Trocar, 排除腹腔内气体,再逐层关腹。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 A组患者手术时长为(58.2±7.1)min、术后排气时长为(20.4±3.4)h、术后住院时长为(5.7±2.8)d、术中出血量为(30.1±6.5)ml, B组患者手术时长为(42.3±7.5)min、术后排气时长为(10.5±2.3)h、术后住院时长为(3.2±1.6)d、术中出血量为(15.5±2.3)ml, B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A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863、17.0538、5.4816、14.9730,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比较(
注:与A组比较, aP<0.05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术后发生4例腹胀、4例腹泻,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B组术后发生2例腹胀, 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P<0.05)。
3 讨论
在外科疾病中, 胆囊结石十分常见, 存在于胆囊内的结石为胆囊结石, 在早期对其进行诊断主要采用常规综合体检,胆囊结石在患者体内存在的时间越长, 则其胆囊及其功能受到的损伤越严重, 病情不断发展极易使其发展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等, 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3,4]。胆囊结石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原因, 有些原因是不可更改的,比如说性别、种族、逐渐增长的年龄、基因与家族史等。有些原因是可以逆转的, 比如说后天的肥胖、高热卡饮食结构、长时间禁食、妊娠、某些药物比如头孢曲松、降脂药、口服避孕药等。胆囊结石在早期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些患者早期只是出现轻微不适而误以为是胃病, 而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诊疗, 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 胆囊就会持续增大, 情况比较严重会造成合并感染, 从而引发急性胆囊炎, 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有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严重时会出现胆囊穿孔, 临床后果更加严重。为帮助患者尽快得到恢复, 更需要针对治疗方案持续进行改善, 以帮助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康复[5]。
现在大多数对胆囊结石进行检查与诊断的方法有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主要是运用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超声内镜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当胆管有梗阻时, 增高了血清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 增高尿胆红素, 减低尿胆原。若发生并发感染,则会造成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除少数的静止性结石外, 对大多数结石进行治疗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近几年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术方法就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疾病等。但其不适用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胆囊隆起性疾病疑为癌变等。在腹腔镜的成像系统以及操作器械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变异较多见, 在进行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副损伤, 导致并发症比较多, 比如出现胆管损伤、血管损伤、术后腹腔内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等。相关文献表明[9,10],大多数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都会存在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 在临床中逐渐采取胆囊保留措施, 并且不断展开研究。在对胆囊结石的治疗中应用到保胆取石术来进行胆囊保留, 手术将结石从胆囊中取出主要利用取石篮, 借助纤维胆道镜、胆道硬镜、腹腔镜和其他相关设备,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小, 患者不会感觉到任何的痛苦, 并且十分安全, 不会在患者身体上留下瘢痕, 也不会像腹腔镜手术一样对内脏造成损伤, 在保留结石的同时又保证结石的取净率和取石效率[11-14]。但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保留整个胆囊, 保留了人体中一个重要器官的功能, 对于临床症状的消除具有显著价值, 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在微创保胆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15,16]:①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确保轻柔的操作, 在直视的情况下取石, 避免出现胆囊结石损伤;②注意充分止血,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确保取石彻底, 胆囊黏膜会存在出血的情况, 因此需要及时充分止血, 以防出血过多影响恢复;③在手术后服用利胆祛泥防石药, 进行继续治疗。
本研究针对于本院胆囊结石患者分别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微创保胆手术进行治疗, 将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A组患者手术时长为(58.2±7.1)min、术后排气时长为(20.4±3.4)h、术后住院时长为(5.7±2.8)d、术中出血量为(30.1±6.5)ml, B组患者手术时长为(42.3±7.5)min、术后排气时长为(10.5±2.3)h、术后住院时长为(3.2±1.6)d、术中出血量为(15.5±2.3)ml, B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排气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A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863、17.0538、5.4816、14.9730, P<0.05)。A组术后发生4例腹胀、4例腹泻,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B组术后发生2例腹胀, 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0, P<0.05)。说明微创保胆手术更占优势。
综上所述, 微创保胆手术相较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 其术中出血量比较少, 且术后恢复良好, 治疗效果确切, 并且在术后不会出现过多的并发症, 因此微创保胆手术受到广大胆囊结石患者的欢迎, 其也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其结石是否复容易发需进一步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