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8-10-15郭超
郭超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科学指导下,怎样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与模式的种种局限,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是当各艺术院校需深入考虑、有效解决的重要课题。而通过有效引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解决各类教学问题,也能够优化授课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对此,广大艺术院校的思政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院校;思政教学
前言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中创造、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与历史传统,对整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價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史哲,也涉及到伦理、宗教与艺术等诸多层面,给人们带来的积极、深远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有效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种种局限,取得更理想的思政教学成果,应重视、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引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困境
首先,各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都存在轻文化、重专业的去情况,文化功底有待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也相对较低,对一些传统节日、美德经常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极难产生情感认同与共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各项思政教学活动中的恰当渗透增加了诸多难度。
其次,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极为叛逆、鲜明的个性,喜欢追求娱乐、时尚,对于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很难做出持久、全面的阅读钻研。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艺术生都开始片面的追求西方文化,浅薄的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艺术院校的学生透彻、准确理解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1]。
再者,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比,其思政课、文化课一般都处于较为边缘化的状态,其教师队伍建设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储备量都较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内容有机整合的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确保相应的教学自信、自觉,这也是思政教育水平、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最后,相比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来讲,艺术院校的学生与其不仅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而怎样结合其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来选择科学有效、恰当的策略方法来开展设计组织各项思政教学活动,优化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优化。缺乏深厚人文底蕴的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讲,严重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是,在教学师资上。对于思政理论课具有的传承文化的功能,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感的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来优化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在设计组织各项思政教学活动中,自觉、自然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内在一致性,对此,其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一致性做出深入研究,以此来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项思政教学活动中的恰当融入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通过不断拓展认知视野来促进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这样不仅能够全面适应各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教学水平、自信心也能够得到显著增强。另外,各艺术院校也要定期组织其思政教师参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会,培训活动等,以此来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帮助其掌握更科学有效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3]。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为了进一步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恰当融入,以及融入效果创造良好条件,各艺术院校的思政教师应重视传统文化中价值资源的全面挖掘与利用。特别是对于艺术院校来讲,要对传统艺术资源、思政课教学之间存在的诸多契合点做到全面挖掘与准确把握。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积极倡导的不论是文明、和谐,还是自由、爱国与敬业等等,都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找到相对应的丰富思想资源,其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给予准确把握。又如:针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讲,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便是新颖、丰富的教学素材。基于这些内在契合点,不仅能够通过各项思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好的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传统文化的恰当融入,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也会更强。对此,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恰当融入来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是,在教学形式上。在新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种种局限,整合现有资源和条件适当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特点,恰当开设一些选修课、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传统节日的庆祝等等,都会成为学生比较感兴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项思政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形式,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授课内容,以及学生不用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与需求,选择更适合、效果最显著的教学形式。
四是,在教学方式上。为了快速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引用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更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活动中的融入效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成果,以案例分析、现场演绎,以及专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讲优秀传统文化恰当融入到各项思政教学活动当中,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推动艺术院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各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科学、恰当引用,不论是对学生认知视野的拓展、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是对思政教育内容、方式的丰富与优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科学引用传统文化来构建生动、高效的思政课堂,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刘美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7):92-93.
[2]华梅.艺术院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55-57.
[3]徐平华,袁汪洋.传承与创新——对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学的探索[J].美术学报,2009(04):73-76.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