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10-15左蔚琳袁德栋

大东方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独立学院

左蔚琳 袁德栋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地方独立学院面临着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任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剖析现今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此类问题,该文提出具体的措施来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独立学院

一、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双师双能型”教师顾名思义对教师有着双重的要求,首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其次需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教授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行业技能证书,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应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独立学院在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诞生的,各大高校需要大量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就目前现状来看,各大独立学院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博士生或者硕士生,而其往往理论扎实却缺乏相应的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于各大地区高校转型的要求。

“双师双能型”教师按一定数量和比例构成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当中,想要每位教师立刻都具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能力是不可能的,然而若是教师团队的整体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兼具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那么这支团队可以将其鉴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然而就各大高校向应用型、创新型以及技术型升级转型的现实情况而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如今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高校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靠的是教师,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教育厅以及多个相关部门单位于2015年9月联名下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即(教发[2015]7号),文中重點强调指出就一些地区部分本科普通高校而言,需要将其引导转变为应用型高校,通过相应的部署安排积极促使高校转型升级,不断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力图塑造培育一批现社会紧缺需要的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应用人才和复合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的创新驱动战略,为了更好的实现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变,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乃是重中一重。

中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居次,无论在教育规模和生源上都飞速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的引导下,多数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教师是独立学院的关键资源,师资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实力 和质量,也决定了高校的特色与定位。本科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变要求各大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必须致力于"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合理将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与优化。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需要,为了响应教育部要求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要求,要求独立学院重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并致力加强构建“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该项举措能够使地方部分高校顺利进行应用型转型,同时也满足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需要。

三、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超过一半的双师教师出自各大高校又径直进入各大高校,个人履历中的企业实践经历多数都是没有。而各大高校对于教师的聘任又往往过于重视应聘者的求学背景而忽视了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锻炼;并且就同样的条件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年轻的应聘者。而绝大多数的高校的多数专业无不要求应聘者为博士,博士毕业后岁数往往都不年轻,多数博士毕业后选择直接应聘高校。部分高校教师进入高校任职后,虽然能够历经短期培训取得相应领域的专业技能资格证,然而实践技能由于缺乏工作实操经验往往难以提升。上述教师选拔聘任方式太过于单一不够合理,往往会直接致使教师出现纸上谈兵,教学和实践分离脱节的情况。因为教师自身缺少培育实操技能的相关企业工作经历,老师纸上谈兵,脱离实践,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动力与兴趣,上课效果不佳。

(二)建设理念和思路不明确

理念和思路不够明确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由于地区间各大普通本科院校就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如何使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进行转型升级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直接导致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规划协调起来相对较难。没有统一的、完善的、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亦或是制度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培训、教学、评定等层面,致使多数教师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实践,与我国倡导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并且,部分本科院校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乏转型积极性无法将校内外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好比,尽管由高校有针对教师给于其去相应企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但高校在其环节中只起到了签约的责任,却无法在完善落实好相应的保障。

(三)激励举措不完善

通常高校给与教师的激励举措包含以下几种方式:荣誉奖励、工资奖励以及精神奖励等。就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自身的成长、激发教师工作激情而言上述激励举措十分重要。而就现如今高校针对教师的激励举措而言,在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这一块,各大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就教师们最关注的薪资而言,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薪资与普通教师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远远不如一些企业职工的薪资,导致一些拥有高级职业技能的人才不甘舍弃企业的高薪进入高校,使各大高校在招聘双师双能型教师时面临师资渠道来源狭窄单一的问题;另外部分企业相对较高的薪酬福利致使部分双师双能型教师受到吸引无法做到全心全意工作,影响上课期间教学质量。就各大高校针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晋职与评定职称等政策制度来看,相对比其他普通教师而言,不存在倾斜政策,依旧侧重于考评科研成果,忽视了双师双能型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的优点和特质,致使高校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去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不足。

各地区高校机制建设很重要,可谓是建设师资队伍的指向标,制度倡导什么,教师就会积极响应。作为地方独立学院,处于发展初期,不论是在自身学校发展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领域都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面对转型的新要求,高校的机制建设的完善需要时间去完善和修整,往往会导致时间的滞后。就现如今状况而言,“双师双能型”教师相应的认定标准、激励制度、考核测评制度都不够完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致使力图转型的教师心有顾虑,积极性不强。

部分高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并确立了相应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举措,例如给予相应的奖金、优化其工作环境、评定职称优先考虑等,有一定的效果,但力度有限,做不到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举措尚未完善,使“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受到影响,不利于引进优秀的人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缺乏同样阻碍了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不清晰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评判标准在我国目前并不统一,各种观点不尽其数。该种局面致使一些意图想要朝着“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的人员没有清晰明朗的发展方向。并且一些高校在招聘一些在企业从事技术领域的人员作为兼任“双师双能型”教师时,对其学历水平要求较高,导致一些在专业行业领域拥有较高技能水平而又学历水平较一般的技能型人才望而生畏,错失了引进技能型教师的机会。

四、独立学院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教师选聘制度

就上述问题中师资来源渠道单一有限的问题,各地区高校需要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选拔标准进行新的界定。在关注应聘者参与的学术科研项目之外,更应该多重视应聘者所获得的相关领域专业技术证书和其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采取考试的方式,并在考试的题目中增加一些实务性的工作内容,通过该种方式使应聘者更加重视实务经验的学习。在师资来源方式上可以对一些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型人员降低对其学历上科研上的要求,给与相应的政策帮扶。另其专门负责学校实训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实践技能课程。

(二)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意识

各地区独立学院必须意识到为了使学校更好的转型發展适应社会需要,给国家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区独立学院应当与时俱进完善充实学校发展规划,将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计划尽快纳入其中,提上日程,并丰富培养教师的方式方法,培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自身发展的意图。身为高校教师也应适应现实需要,根据应用型高校教学要求和模式,对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给自身充电,提升个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实操能力,积极适应社会与高校的要求。

(三)探索激励机制,激发“ 双师双能型” 教师发展动力

各大地区高校以及独立学院一方面需要健全教师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需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提升教师对集体的归属感、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实现。学校在教师转型中应起到指引与帮扶的作用,帮助教师尽快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进行转型。采用榜样教育法,给与优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荣誉称号,塑造榜样典型示范,并大力宣传倡导大家学习,营造良好转型氛围,壮大扩充“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规模。

良好的激励举措才能更好的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重中之重先是优化薪资激励举措。就一些工作出类拔萃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给予相应的特殊奖励补贴,鼓励其积极性;就“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而言必须要清晰明确,被评定为“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高校应给予相应的补助与奖励,激发更多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动力。另外,就职称评定而言,就“双师双能型”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例如评定职称时同等资质下,优先考虑“双师双能型”教师亦或是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评判认定方法进行创新;就一些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得奖以及取得国家级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授予一定的褒奖,如荣誉证书、薪资奖励、职称评定过程中优先评定等等。上述激励举措一方面能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人数比例的稳定,另一方面使教师意识到自身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其积极性。

(四)确立“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双师双能型”教师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并且需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而“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资格认证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两个模块。就一些早已获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高校教师来说,需要参加长期的必要培训。而对于力图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教师而言,需倡导其下基层下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与工作,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对于部分来自企业社会单位的专业型技能教师,需通过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以及授课能力。就一些尚未获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资格考评认定的力度不可放松,尽管为了避免师资来源渠道的单一,可以适当降低对一些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文凭要求,然而基本的教师素质和水平仍需要符合要求。可以通过采用设置一定时间段的考核期的方法,能够在此时期内合格的教师即可获得资格。想要把控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质量,完善的资格认证体制必不可少十分关键,“双师双能型”教师可以给独立学院培养出拥有完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生,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相应的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独立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JGB526。

参考文献

[1]孟祥林.论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0):15-16

[2]赵叶珠.欧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政策建议与相关措施[J].复旦教育论坛,2015(6):101-106.

[3]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J],创新创业教育,2016(2).

[4]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左蔚琳(1993-),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思政教研部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通讯作者:

袁德栋(1981-),男,汉族,河南潢川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思政部主任兼外语与经管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文化哲学。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员)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独立学院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