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原因

2018-10-15田丽

大东方 2018年1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

摘 要:美国华侨是炎黄子孙的重要一部分,他们这一群体有其特殊性。美国华侨阶层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华侨在早期势力弱小,地位卑微,但处在美国这一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这一群体成长非常迅速,在后期已经成为了能够影响革命进程的重要势力。经过革命党人不懈的宣传、论辩,美国华侨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革命救国的道路上来。最终美国华侨牢牢地凝聚在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周围,积极地为中国即将到来的历史性巨变添砖加瓦

关键词:美国华侨;辛亥革命;孙中山;革命党

一、文化内核: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传承

华侨虽然侨居海外,但其民族属性仍是中华民族,其内在文化内核仍是中华文化。而爱国主义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使他们远在海外与祖国相隔万里,但是他们对祖国发生的事件仍旧相当关注。

美国华侨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相对来说更加深刻,这源于美国华侨所处的独特环境。美国华侨除了物质上拮据,在精神上更加受到白人的歧视,所以他们对祖国的在国际上的地位有着更深刻的体验,对祖国的命运也更加关切。

孙中山本人作为革命思想的奠基人,在他革命思想形成过程中也深受这两种思想影响。孙中山早年即来到檀香山,系统地受过西式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會制度的落后,所以萌生了强烈的改造祖国面貌,实现祖国富强的愿望。加之受到洪门思想的熏陶,革命理论不断成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带有明显的反满色彩,而“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又是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出来的。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内核,以西方现代思想为架构所形成的革命理论,受到广大侨胞的认同。所以中华传统的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核是华侨支持革命的根本原因。

二、现实状况:祖国腐朽孱弱、民族危亡落后的现实所激发

近代中国屡次遭受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一次次走向民族危亡的边缘,祖国的这种状况是激发侨胞们爱国热情的强有力的推手。甲午战败之后,中国竟然败于一直以来以华为师的“蕞尔小国”日本,不仅让整个中华民族为之震惊悲愤,也让帝国主义列强看到了中国国力的极度孱弱,在一些种族主义者眼中中华民族更是沦为劣等民族。在种族主义歧视严重的美国华人的地位愈加低下,这使得美国华侨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国际地位的一落千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面对小国日本竟然落得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屈辱的惨败,赔款之巨、割地之多令中国难以承受。这不禁在华人群体之内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声讨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声浪,广大华侨同胞们逐渐打破了对清政府的幻想,开始把救国的理想转移到推翻清政府上面。

到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几近落得被瓜分亡国的下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在华统治的代理人,不仅是海外华侨,就连相当一部分国人都已认识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国人对革命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从庚子之前的视革命党为“乱臣贼子”到对革命事件“唏嘘不已”的同情,身处国外的广大华侨们更是彻底认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认识到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及其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实现祖国富强的现实要求,越来越多的华侨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来。

三、舆论导向:革命党人的思想启蒙和大力宣传

美国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做了很大的贡献。一开始,孙中山开始宣传革命理论时,美国华侨对封建中国落后的根源没有清晰的认识。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美国华侨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思想宣传,并逐渐建立起了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成熟的革命理论的形成使他们逐渐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是在保皇党的宣传下,很多美国华侨为其所蛊惑,支持改良而疏远革命派。保皇党还极力反对革命,阻碍革命派进行革命宣传。所以革命派要取得华侨的支持就必须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取得胜利。为此,革命党人积极创办报纸,进行舆论宣传,孙中山经常亲自撰写文章,驳斥保皇派的言论,深刻揭露了清政府和保皇派的丑恶嘴脸。到辛亥革命爆发前,除了檀香山这块革命派最早的阵地,美国主要华人聚居城市像旧金山、芝加哥、纽约等都有革命党人创办的报刊,他们积极向当地华侨宣传革命思想,逐渐使大批华侨投向革命派,引导他们走向救国的正确方向。

四、自身因素:美国华侨的心理诉求

中华民族几千年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也孕育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民族尊严。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一下子仿佛跌入深渊,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是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

华侨身处异国他乡,能够直接体会到祖国衰落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广大美国华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仅人体被压迫奴役,心理上还要承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人格尊严受到侮辱。即使是少数华侨资本家也难以取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当的社会地位,这无疑在心理上加深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渴望。

中国人一般都有一种“落叶归根”情结,广大华侨在侨居地一般都抱有一种“过客”心理,他们在内心里始终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家,这种归属感又由于在海外受到的许多不公待遇而更加增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所宣传的革命救国的道路,符合华侨对祖国富强的心理诉求,因此受到了广大华侨的热烈拥护。

此外,革命党人在宣传革命的过程中,向美国华侨推出了许多有价债券,许诺在革命成功后即可返还本息,并在新的共和国中享有优待,这无疑在物质和精神上是对华侨支持革命的鼓励。

在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华侨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们甘为革命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他们对辛亥革命的发展有过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笔,所有炎黄子孙都会铭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这一关键转折期所作出的牺牲。

参考文献

[1]庄国士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2]李春辉、杨生茂主编:《美洲华侨华人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田丽(1989—),女,黑龙江巴彦人,历史教师,工作于哈尔滨市群力经纬中学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群力经纬中学校)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孙中山的绰号
《辛亥革命亲历记》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孙中山彰显气度
试论中国近代民权政治发展的历史走向
辛亥革命历史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