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8-10-15赵琳
赵琳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门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间复杂关系的跨学科语言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其次,根据具体的语篇内容,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中美贸易摩擦和贸易战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标题结构、词语选择和转换引语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中美贸易战;意识形态
1 理论概述
1.1 理论框架
批评语言学,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AD),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英国兴起的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或社会实践和语言行为是相互构成的,重点研究通过语言使用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对于批判话语分析来讲,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他认为语言有三个元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首先,他强调语义的作用,认为语义而非句法是考察语篇中各个语篇成分表意的基础;其次,他认为系统功能理论本质上具有社会符号学的性质;第三,他的语域、语境、衔接和连贯等理论,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
1.2 批判语篇分析的一般方法
就Halliday的理论而言,批评语篇学家在分析语篇时把各语言形式和Halliday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上文提到)相联系,通常运用情态、名物化、被动化、原话引述、间接引述和词语选择等分析工具。Norman Fairclough就批判性话语分析提出了一个三维模式,分别是:语篇(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他认为首先,应该对语篇进行语言学描述,如描述语篇中的及物性、情态等;其次对语篇和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如新闻语篇产生过程中的互文性;最后,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个模式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研究语言的方式结合了起来:微观方面即研究文本的不同方面,如句法,修辞等;中观方面研究话语的产生和使用,如话语是根据何种规则建立起来,目标听众是谁等;宏观方面研究文本的互文性及一切影响话语形成的因素。
2 语料采集和分析
本文选取的两个语篇分别取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第一个取自《中国日报》2018年7月6日的标题为US tariffs on China first blast in trade war的文章,第二個取自《纽约时报》的2018年7月6日的标题为U.S.tariffs take effect - China immediately announces retaliation:‘biggest trade war in economic history的文章,报道的内容都是关于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及中国的反制措施,但是,两个媒体报道的方式并不相同。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两个媒体各自表达了对事件的不同态度。本文尝试从及物性、情态和转述方式这三个方面对新闻语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以揭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并希望以此唤醒广大读者批评性阅读新闻语篇的意识。
2.1 标题和结构
新闻标题一般都包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施事、受事、结果等,同时暗含着报道者的主观意向。虽然报道了同样的事件,但是两篇文章的标题却有很大不同,虽都关于贸易战,但《中国日报》的标题说明了是“美国提高关税”挑起了贸易战,而《纽约时报》却称“美国提高关税”是有用的,是“中国的反制政策”挑起了贸易战。二者关于“导致贸易战”的主体表述的完全相反,这说明了两位作者的立场不同,相比起《纽约时报》的颠倒黑白、替美国政府站台,《中国日报》表述更加客观公正,符合经济全球化下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在标题的用词方面,两作者也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日报》使用的是“blast”,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这个词表示to violently destroy or break sth into pieces,using explosives,这表明美国贸然发动的贸易战争给两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带了巨大的损失,而《纽约时报》使用的是“take effect”,根据《牛津字典》显示,这个词表示to start to produce the result that are intended这表明美国是有意而为之的,故意挑起贸易战的,同时《纽约时报》还是使用了“biggest”这个词,而《中国日报》却没有添加修饰词,这更加突出了其意欲表达的“是中国,而非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争”带来了严重后果,表明了其作者代表美国的立场。
新闻报道的结构也能表明作者的立场。下表 是两则新闻叙述顺序和各部分信息篇幅比较:
《中国日报》 《纽约时报》
段数 内容 段数 内容
1-3段 美国加征关税、导致贸易战 1-2段 指出提高关税是因为中国之过
4-5段 中国的反制措施 3-5段 两国分别采取的措施
6-8段 贸易战的严重后果 6-7段 贸易战没有不良后果
9段 美国政府一意孤行 8-9段 指责中国破坏了自由贸易规则
10-14段 美国社会关于贸易战的担忧 10-12段 美国持续向中国施压
15-16段 贸易战的严重后果 13-14段 指责中国
17-22段 美国政府挑起贸易战的真实意图 15-20段 双方需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
《中国日报》共22段,其中4段陈述了美国挑起了贸易战的具体行径,5段表达了贸易战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深挖了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真正原因,即获得11月份中期大选,5段表达了美国民众对于中美贸易战对美国人民生活和国际经济秩序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而《纽约时报》共20段,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批评和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把美国这一罪魁祸首包装成“受害者”的角色,而只用了极少的篇幅且在最后表达了中美应当通过对话合作解决争端问题。同时还用了两段内容表达了贸易战没有不良后果这一错误、不客观的表述。由此可见,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报道者通过信息的不同组合顺序和比例,可以使两篇主题相同的新闻语篇表达不同的立场。
2.2 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因此在描述和命名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的偏见。不同的分类结果可以体现出人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立场。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往往通过词汇的选择揭示他所代表的利益一方的意识形态。在两则新闻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词汇选择揭示出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关于贸易战的不同看法。例如,《中国日报》:Firing a salvo,sour relations,kick in,targets;《纽约时报》: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iked tariffs,imposed,launching.《中国日报》指出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挑起了贸易战,且使用的词都是严肃,正式的词,表明了事情的严重性,而《纽约时报》却称是中美双方加征关税,导致的贸易战,且使用的词却都是是中性词。此外,在表达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时,《中国日报》使用的是Escalate,all-out trade war,shake,risks,intensified,negative等贬义词客观的表达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给两国人民和全球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而《纽约时报》却使用了大量的褒义词将其描述成亚洲股市的增长的有利因素和美国企业追求自由贸易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在对贸易战原因的深入探究时,《中国日报》使用的是election purposes,voter reaction 《纽约时报》却使用了大量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如:Stealing or pressuring technology来误导读者。
2.3 转述引语
转述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尤其重要,新闻媒体中大量引用其所代表的一方的话语,来影响观众对于此事件的态度,Leech和Short(1988)提出转 述言语有5种方式:直接引语(DS)、间接引语(IS)、自由直接引语(FDS)、自由间接引语(FIS)、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RSA)。“由于FIS和FDS 在 新闻语篇的 出现率非常低,NRSA在本质上属间接引语”,因此本文只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来分析两则新闻,直接引语相比于间接引语,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出自当事人、知情人、权威人士之口,且保留原话的风格,因此报道者常常使用直接引语表达自己的立场,而间接引语是转述原话的内容,因此它无法保留原话的口语习惯和特征,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特征,间接引语更容易被加工成符合报道者利益的表述。下表是两篇文章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数量及比例:
媒体 DS IS TOTAL PROPORTION
《中国日报》 8 10 18 44%/56%
《纽约时报》 4 9 13 30%/70%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文章更加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因为它能更好的表达报道者的主观倾向。同样的内容经过不同观点的报道者转述后,就产生不同的效果。而报道者通常会引用符合其利益的表述的一方的言语,从而很大地影响了观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中国日报》引用的有三处是来自于美国的学者、权威人士的论述,三处是世界金融机构成员的论述。以上引用均表达了贸易战对中美双方,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毁灭性打击。而《纽约时报》有三处引用了美国政府的言论,有三处引用了中国政府的言论,有两处引用了國际金融机构成员的言论。其中三次引用的中国政府的言论,都是间接引用,经过报道者加工之后,才呈献给观众的。因此,主观性较大,丧失了新闻媒体的客观性。
3 结语
本文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对比分析了刊登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两篇关于同样话题的报道。通过对标题结构、词语选择和转换引语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篇报道在表述上的大相径庭,从标题上来看,《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观点就完全相反;从结构上来看,《中国日报》更为公正客观,论述了贸易战的原因,结果和世界的担忧,而《纽约时报》却将大片篇幅用在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上,对其自身的贸易保护政策避之不谈;从选词上来看,《中国日报》运用的更多的是严肃、正式的词汇,表明了表达了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给两国人民和全球经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和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而《纽约时报》运用的更多是中性词汇,企图弱化贸易战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从在转述引语的来源和模式方面,《纽约时报》显示了美国媒体对于贸易战的默然,而《中国日报》则注重报道事件本身,以及有效的反制工作,并且多引用具体权威和评论家的话语,倾向于使用直接引语,塑造了一个反应迅速,有大国担当的中国形象。这些差异都是由于两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而造成的。本研究证明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同时,也警告各位在审视新闻媒体的报道时,应当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做出正确的评价,加强对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沈琳,刘景霞.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2012年初标普降级法国的报道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3]杨丽婷.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关闭中国大陆网站报道的比较分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
[4]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06).
[5]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02).
[6]曾贝宁,吴婷婷.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两则关于三名藏族人的新闻报道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3(13).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