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以人为本看社区文化建设

2018-10-15梁杨敏

大东方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区文化以人为本社区

梁杨敏

摘 要:社区作为城市人的聚居地,在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以人为本的视角,寻找社区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区;社区文化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空前兴盛,文化事业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共同的事业。社区作为万千家庭的承载地,自然也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过于注重物质空间的合理与美观、以完成政治性任务作为首要目标、经验主义盛行等问题,加之社区人口密集,违背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是社区健康发展的隐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因此,寻找社区中存在的隐患,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性命题。

一、社区与社区文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发明,如同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教育事业的主体是高校一样,社区是作为城市人安身立命功能主体而存在的,与农业社会时期的村落具有相似的功能与内涵。最初,村落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考虑,“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着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事”,社区也具有相似的内涵——当人类在为了梦想与未来打拼的时候,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对于“文化”作出如下定义: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社区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属于“人造的直觉”的范围。在原始社会,相同的生活习性、共同的信仰是采集者的“直觉”;在农业社会,共同的生活目标——不再频繁迁徙、稳定地生活是农民的“直觉”;在当今社会,优越的生活条件、实现独特的人生价值是城市人的“直觉”。社区文化即是由社区的客观物质条件、社区制度、人文环境等共同形成的独特的感觉与氛围,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社区文化的发展走向,体现着城市社区人的直觉。

如果说展现在城市人眼前的邻里关系冷漠、缺乏信任是社区人文环境恶化的表现,过于注重物质空间的合理与美化是客观物质条件的缺陷,以政治任务为首要目标、经验主义是制度的漏洞,那么它们必然也会对社区文化建设起到消极作用。更可怕的是,社区文化被破坏的同时,也违反了最根本的以人为本原则。

二、社区建设中的“非”以人为本现象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当今社会,以人为本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存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以人为本对于现在的生活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社区文化是社区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社区人文环境、推进社区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活的核心,但在现实的社区生活中,却总是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为“人”——社区居民服务,但常常展现出“以物质为本”的现象。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的不断完善是社区进步的表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笔者认为,设施的完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设施所被赋予的文化功能的利用、实现程度。在以行政管理为背景的社区中,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考核仅仅集中在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而忽视了设施的利用情况、居民使用后的信息反馈等主观性指标的考核。物质空间的合理与美观并不是社区文化的全部,将硬件设施运用到方便居民生活上来,才真正地实现了设施的价值,才不至于偏离了“以人为本”而不自知。

2.社区活动是社区文化的载体,但往往传达出“以政治为本”的内涵。社区活动的举办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有利于增加居民之间的联系,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幸福感,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社区氛围。但社区活动往往由政府下辖部门牵头举办,以完成政治性任务为首要目标;在活动的内容准备上,群众喜聞乐见的内容只能得到较少展示;居民的创造性也没有充分利用,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打造独特的社区文化方面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政治为本”的活动内涵,脱离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建设。

3.社区活动旨在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上的放松与享受,以期为社区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但在参与主体上往往出现“以地区为本”的现象。居民是社区这一大集合的子集,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利使用所在社区的活动设施、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被社区内的居民平等地对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走进城市、走进社区,成为城市人、社区人的一份子。作为社区居民,他们却往往被社区活动的举办者所忽略,没有作为活动的受众群体被考虑在内。再者,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角度来说,很多人也并没有将租住社区当作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从而在心底里也会排斥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主体的分化,不利于社区的整体发展以及社区居民整体性观念形成。

4.制度是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社会治理的组织化、科学化、精准化,但总是传达出“以制度为本”的观念。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治理的质量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到社会治理水平。社区制度往往是宏观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缺少了直接帮助居民生活、社区组织开展工作的详细指导性文件,现有制度文件不能起到精准、有效、科学治理的作用,反而增长了居民的不满情绪。如果制度的设立只是为了制度本身而存在,那制度是悲哀的。笔者认为,居民自愿、自觉遵守是才评判社区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

5.社区治理主体往往是年纪较大的社区居民,专业治理团队普遍缺乏,体现出“以经验为本”的家长式治理作风。丰富的生活阅历是社区治理工作人员的宝贵财富,但专业性的知识才是社区治理者必须拥有的素质。在社区中,治理者普遍没有接受相关专业性教育的经历,往往根据经验做出工作判断,容易忽视问题的内在关键性因素,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导致乱指挥、瞎指挥现象屡见不鲜。社区是社区居民的社区,不了解實际情况,没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而随意做出决策,只会破坏社区关系,违背社区发展目标。

三、应对社区“非”以人为本问题出现的措施

社区是城市人的生活地点,社区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对社区居民产生影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社区,会发现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自信,因为不自信,才会需要用物质空间的合理表达自信;因为不自信,才会需要用政治手段促成活动的举办;因为不自信,才会对正当的权益犹豫不决;因为不自信,才会僵化地运用制度来完成任务;因为不自信,才会出现家长式作风盛行的现象。如果对社区中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听之任之,将会对居民的生活、社区的发展、社会治理产生负面影响。为有效应对文化自信缺乏的社会现象,社区居民、社区治理主体、政府应协同努力。

1.社区居民强化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

对于社区中存在的文化自信缺乏的现象,社区居民首先应从自身出发,从意识上进行强化。首先,社区居民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淡化物质财富观念,既然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就有权利使用社区的活动设施,参与社区活动。第二,社区归属感以及主人翁意识都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因此,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社区文化队伍中去,增加与社区其他居民的接触,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是建立社区意识的有效方式。第三,淡化地域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主观上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培养社区意识与归属感,最终达到影响行为的目的,从而真正改善社区文化自信缺乏现象。

2.社区治理团队建立机制,创新方式

社区治理团队是社区居民的第一接触者,在社区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首要责任。首先,社区治理团队要深刻理解、精准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以人性化的手段解决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赢得群众的好评与信任感。其次,团队应利用好与政府的关系,争取政策资金;主动联系市场,引入多元文化主体,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将社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居民的生活相结合,共同创造出特色文化产品,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再次,治理团队的非专业性是社区治理的隐患,由社区牵头,成立社区、政府、社会共同体性质的基金会,吸引专业性人才;与高校合作,培养定向专业性人才,为社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激发活力。

3.政府完善法规,鼓励扶持

政府是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是群众权力的委托者。首先,政府可以从法律、制度角度入手,完善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再引导各社区治理者,在了解居民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制定各自社区详细指导性文件,充分尊重居民意见,制订出居民自愿、自觉遵守的制度。其次,政府应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并积极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将社区文化与之相结合,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社群文化很大程度上来继承于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表达更容易接受。再次,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使活动不再流于形式与硬件标准,而是注重文化内涵的考评。

四、结语

完善社会治理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部署,需要各个群体、不同阶层协同发力。社区作为承担城市人安身立命功能的主体,其肩负的使命不言而喻。在社区范围内创造出独特的社区文化,需要社区居民、社区治理者、政府以及各个阶层的通力合作,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改善社区客观物质条件、社区制度与人文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当下社区问题的有效抓手。

该论文为2017年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省级指导项目《传统文化视角下 社区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路径创新 以镇江为例》成果

项目编号:201710289078X

参考文献

[1]李连根,李惠阳.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J],对策研究,2013(6):110-113.

[2](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林俊宏(译).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59.

[3]张凤来.传统文化视角下胜南社区文化建设[D].中国石油大学.

[4]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城市社会管理,2011(11)115-118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猜你喜欢

社区文化以人为本社区
影像社区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影像社区
甘南藏区“和谐”社区文化构建
互联网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思考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