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研究

2018-10-15王国秘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

王国秘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公民对于法律的了解程度,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等,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接受、传播新事物的主力军,未来建设边疆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

首先,能够推进民族地区民主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一治国方略和建设目标的确立和实施,要求全体社会公民都应当树立科学的法治观,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民族地区现化代建设生力军的大学生,他们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民主法制建设。因此,树立科学的法治观,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的法治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其次,能够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党和国家正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对于民族院校来说,其法治教育更应当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因为拥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较全面的法律知识,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法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法治观,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更好的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一,认可“法律至上”的观念,摒弃“权力至上”、“风俗习惯至上”的传统观念,消除少数民族“重情义、轻法律”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理解法律的权威性。第二,增强法律的认同感和依归感,将对法律的认识内化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把法律作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民族和社会问题,崇尚法律,视法律为信仰,自觉抵制伪宗教、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将法律信仰作为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

(二)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树立科学的法治观的前提和基础是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法律素质的高低,与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少有直接关系。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应当掌握全面、丰富的法律知识。一方面,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宪法、劳动法、合同法、诉讼法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重点学习和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等民族地区特有的法律知识。通过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从而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具备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法律实践能力是树立科学的法治观的关键。大学生法律信仰坚定与否,法律知识丰富与否,最终都会通过法律实践能力的高低体现出来。法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依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等内容。因此,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学会利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规范和指导自身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理性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路径

(一)树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理念。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必须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的法治教育工作,树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理念,这是保证法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民族院校的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认识到民族院校法治教育的紧迫性和特殊性,转变思想观念,如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等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尊重民族大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尊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生活背景、风俗习惯、民族特点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关注不同民族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律信仰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法治教育的內容、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法制教育。

(二)强化政治理论课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多门课程,是对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公民教育、民族观、价值观、民主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让民族地区大学生了解马列主义民族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的基本制度以及近代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以及国家的统一共同奋斗的历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和民主法治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族地区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宪法国家认同。使民族大学生明确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丰富校园法治文化,形成校园法治环境。大学生求知欲强,信息获取的渠道广,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以在网站上设立相关板块等,以高校的学生组织或社团为平台,组织一系列普法活动,如组织法律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或法律辩论赛、组织旁听法院庭审、拍摄法律微电影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法律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力。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法学专业的优势,使高校法治教育更加深入广泛。在高校法学教师的指导下,以法学专业的学生为主体成立高校法律咨询中心等法律类组织或相关社团,既是法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更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法律服务,普及法律知识,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王利明.法治:良法和善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王人博,成燎原.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张跃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2013.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