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转向”背景《狼图腾》英译若干问题刍议

2018-10-15王伟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狼图腾英译

王伟

摘要:本文以《狼图腾》英译本为例,分析探讨了《狼图腾》英译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为解决翻译中的类似问题,笔者结合翻译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于这些英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指出结合“文化转向”视角,注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对于平衡好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文化转向;《狼图腾》英译

《狼图腾》是一部反映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冲突,融合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构架中,是一个独特而瑰丽的艺术存在,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态势重新认识的作品,它直逼农耕民族个性深处的弱性。可以作为一部文化人类学著作来读。

随着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中的彰显、传播中国文化并诠释中国新的国际形象愈加重视,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在英语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学界从多个角度对《狼图腾》译文进行深入研究,比如,版权输出角度、译介模式的角度等。(周高峰.2017.)就文学的译介而言,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它不只是简单的文本翻译问题。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译者作用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之中。他们对自己和自己的文化的理解,是影响他们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郭建中.162)。译者开始跳出文本的语言文字束缚,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层面去解读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的“文化转向”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所承载的该语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译出来,就必须坚持翻译的“文化转向”。

一、《狼图腾》英译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及其文化色彩。《狼图腾》包涵了丰富的中国蒙古族文化负载词,葛浩文为了保留了真实的文化信息以及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大部分都采用直译的方法,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巨大的文化差异,葛浩文也采取了其他的翻译方法,如改译。

1.直译法

直译虽然能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基本体现原文的风格,但是对谚语、习语、专有名词进行的直译则很死板,没有体现语言的艺术,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

“百灵鸟双双飞,一个翅膀挂两杯。”(姜戎,2004)

Meadowlarks fly in pairs, two cups from a single win.(葛浩文,2008)

这句话源于中国行酒令,“飞”和“杯”都押“ei”韵,但是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不仅没有韵律,失去了原文的音律美,而且也缺失了行酒令的诙谐,增加了理解难度。

2.改译法

改译是译者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植入自己的见解,这种翻译方法使原文的内涵发生改变。

“都说狼子野心是世上最大的野心……”(姜戎,2004)

People had told him there is no animal more determined thana wolf.(葛浩文,2008)

狼在汉语文化中,大多是负面的形象,如:“狼子野心”(即毫无良心),“狼心狗肺”,“豺狼当道”,“声名狼藉”,“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狈不堪”等,都表现出对狼的反感和憎恶。但是译文经过译者的改译,用determined (坚定不移的)来形容狼,与汉语文化中狼的意义大相径庭,使狼的形象正面化,且更具积极意义。这与西方很多人的先辈都曾过着游牧生活,崇拜狼有关,这与该作品中蒙古族对狼的崇敬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于不同民族影响至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翻译。

(二)文革词语及其翻译策略

《狼图腾》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纪实性小说,书中多次出现反映文革时期的语言特色,如“破四旧”、“抓革命,促生产” “三结合”、“工分” “赤脚医生”等,而对于这些词语,译者采取了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由此形象地展现出文革期间中国的一些独特的社会现象。

1.直译法

“红卫兵‘破四旧的狂潮还没有破到老人壁毯地毯上来。”

The Red Guards fervent desire to destroy the Four Olds—old ideas, cultures, customs, and habits—had not yet claimedBilgees tapestries or rug.

“红卫兵”是“文革期间”全国性的以大、中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组织,是反动组织。在这里,译者将其直譯为“Red Guard”,简单明了。

2.直译加注释法

“我怕狼把羊赶跑,工分就没有啦。”

I was scared the wolf would drive the sheep out of the pen.I,dlose all my work points.

“工分”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此处葛浩文采用直译将其翻译为work points,而后在译文末尾对其加以注释,即 Work Points : Computations of labor rewards inthe countryside.如此处理使读者阅读译文更加畅快。文学作品翻译中,遇到文化负载词最恰当的方法就是采取直译加注解的策略,既保持了原文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时代特色,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全面理解原文概念。

文革词语在原著中反复出现,译者在英译本中都采取恰当的方法做了精妙处理,再现了原著文革词语的内涵。文革词语的翻译没有固定模式,译者翻译时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而准确的理解原著内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缺位降低到最小。

(三)草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狼图腾》中体现草原文化色彩的词语不胜枚举,这些词语的英译会给英语读者造成很大的文化障碍。因此,对于这些词语,译者在翻译时是采取直译加注释的处理方法,这样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意义,同时保留了原作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蒙古族尊“腾格里”为至高无上的神,《狼图腾》这部作品中“长生天,腾格里”这样的草原文化词汇比比皆是,但是对于英文读者的理解造成了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沿用蒙语的语音特点,将之翻译为“Tengger”,并进一步译为“Mongol heaven”,让英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蒙古人对“腾格里”的崇拜。这样的翻译方法既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文化的特点,又能让英文读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容并有效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四)《狼图腾》中的省译

翻译中的省译现象在葛浩文的《狼图腾》英译中极为常见,这些省译现象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省略以及涉及到源出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素内容的省略。

“……陈阵不敢再吟唱岳飞的《满江红》,……陈阵很想探寻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恩怨来由……”(姜戎,2004 : 14-15)

译文:全部省去

“岳飞”及“《满江红》”的这段文字在译文中被整个省去了。原因在于源出语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段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恩怨纠葛,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恩怨,将这些涉及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内容如果直接翻译,对于译入语国家一些欠缺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的读者会形成对于中国多民族和谐相处历史和现状的误解与误判(荣立宇.2015.)。因此,译者在处理原作中此类问题的省译给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范本。

二、结语

葛浩文的《狼图腾》英译本充分体现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理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坚持“文化转向”,既要注重翻译与文化的互动研究,又要从多角度研究翻译与文化的各种现象。在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的指导下对翻译行为本身进行研究,不断丰富传统概念,处理好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0):77-79.

[2]董靜.从翻译规范论视角浅析5狼图腾6英译本[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⑷:91-94.

[3]葛浩文译.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9):46-48.

[4]周高峰.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0):56-59.

[5]荣立宇.《狼图腾》英译本中“省略”的背后[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5(7):77-78.

猜你喜欢

狼图腾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