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2018-10-15翟媛媛
翟媛媛
摘要:自古以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儒、释、道文化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其中儒家思想随着时间演化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经典核心即是:仁。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行孝不仅是对父母辛苦养育的感恩和尊重,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儒家思想;孝道文化;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国民接触新鲜的事物和外来文化、思想越来越频繁,社会意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的思想,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影响,部分年轻人在精神上产生了茫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信念发生了犹豫和动摇。推崇儒家孝道文化,不仅可以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为青年人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指明方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文化自信。
一、儒文化之“孝”
先秦以来,儒家文化就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尔雅》定义了孝道的实现路线:善事父母为孝。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儒家所提倡的仁义孝道,在时间长河的沉淀积累下成为古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引导人们进行心灵的自我修行和完善,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天地纲常,君臣父子,不可废怠。今天看来颇有些迂腐,但是不可否认,儒家这种尊重长辈父母的思想是值得发扬的。儒家十三经典中都有大量有关孝道的言论,其中以《孝经》为最,书中有云:人之行,莫大于孝。人的言行举止,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又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孝道提升到了天地人的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孝为仁之本”,将孝道分为三个阶段,即是:生即养,丧则哀,祭则敬。
生即养。生即养就表现在对父母长辈生时的物资奉养、精神顺承。也就是说,孝顺父母不仅要尽所能供给父母良好的饮食,关注父母饮食的喜好和忌讳,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父母得到很好的赡养,还要注重对父母精神层面的“照顾”,要以父母的心意为上,父母面前要态度恭谦,和颜悦色,尽可能地遵从父母的意愿。除此之外,还要修身养性,扬名立身,以荣父母。
丧则哀。丧则哀就表现在对父母的丧葬礼节上。儒家认为,丧葬礼节的周全、子女的哀恸就是孝道之义。
祭则敬。孔子说:祭如在。也就是说,祭奠时候要当作父母仍在一样恭敬,要缅怀父母在世时的音容事迹,不忘父母养育教导之恩泽,提携捧负之辛劳。
儒家思想强调:孝,是为人之本;敬,乃做人之根。认为知人识人,察孝可知。要想认识了解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水平,只要看他是否孝顺就知道了。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没有“孝道”,自然就没有了伦理规范,那么所有的道德约束都不存在了。《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其实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生养你的是父母,若是你连与你骨肉血亲的人都不能孝顺尊敬爱戴,那么又遑论其他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仁义友爱呢?既然连最根本的为人之道都没有做好,如何进行其他的道德修身呢?是以古人认为,要想行善积德,必先行孝道。
“孝道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根基,也是儒文化的精髓,即所谓“孝以承儒”,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教育是以孝为始。《孝经》明确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了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也是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施行的根源。其实,就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仍是十分值得推崇的,仍然是主流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我们常说“教书先育人”,可见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专业知识的传授。
二、尊“孝”的现实意义
孝道之行,不仅利于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还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一)赡养老人,享天伦之乐
孝道不仅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一种善行,更是德育的开始。孝道是后辈对长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携捧负,畏其不寿”写尽父母养育子女之辛劳和爱护之殷切,子女何以不能感恩孝顺父母呢?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灵长之人类乎?如果一个子女对于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尊重,不爱重孝敬,又怎会真切地爱其他人呢?如果子女对亲生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又怎么能期待他有境界更高的爱国之情呢?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绝对数和速度都是全世界最快的,养老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首要难题,也是国家面临的一大困境。提倡和弘扬孝道文化,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孝道经典的学习,引导年轻人尊老敬老,主动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孝道行,伦理在。有了伦理道德,长幼有序,人们就会对长辈自然而然产生尊敬之心,也就会在行为上遵从道德规范。父母养育子女不易,子女当学会感恩,感恩就要在父母在世的时候进行,不要总想着“等有空闲…‘等有钱”的时候才能行孝感恩父母,要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感恩不能等,莫待“子欲养而亲不在”之时方才追悔莫及。天伦之乐须趁早,孝道感恩莫嫌小。感恩行孝可在一饭一饮,可在一言一行,大小无殊别。
(二)修身养性,家庭和睦
孝道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孝经》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个人修身养性、自强自爱也是孝道的一部分。
个人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须从孝道开始。爱护自己的身体发肤,以客观规律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勤于锻炼,自强自爱,便是行了孝道。对自身德行的修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增长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也是在行孝道。孝道教育完全符合思想道德教育循序渐进的规律,是科学可行的,它对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为培养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长期有效的实施路径,也为树立国民文化自信做出了一定贡献。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无数先贤圣人的智慧结晶。推崇和发扬孝道文化,提倡孝道教育,促进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家庭和睦,不仅可以使祖先的优秀文化精神很好地传承下去,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生产建设、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三)孝道为“家国天下”的基础
所谓家国天下,即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和谐稳定,“国”“天下”方能安泰、繁荣、富强。这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高度吻合,千千万万个人家庭的“中国梦”汇聚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中国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总结,后者又是前者的实现路径的解读,也是爱国思想的有力体现。“修身…‘齐家”的根本就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一家人上下一条心,何愁家庭不能和谐幸福?那么孩子如何学会孝敬父母长辈呢?这就需要榜样的力量,当父母的以身示范,孝顺长辈,就会对子女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民百姓安,家国天下昌。只有人们安居乐业,家庭和谐美满,国家经济文化才能持续良好发展。儒家提倡:德本财末。儒家这种重德行轻物质的思想是极为高尚的,与如今相当一部分人追崇物欲横流的拜金主义相比,在思想境界上无异于云泥之别。可见物欲蒙蔽人心,尽失灵明。当今时代,很多人认为给父母足够金钱物质就已经完成了孝道之义,殊不知,承欢膝下、敬爱父母也是孝道极重要的一部分。孔子认为物质的满足不足以达到“孝”的道义,“孝道”还包含对父母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试想父母纵然衣食无忧,然郁郁寡欢,终不能说是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家庭不和睦,何来社会安定?
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命题,认为国君当以孝治天下,孝治不仅利于民息生产,还利于国家稳定。孝道之行,风为蔚然,家国安定;孝道不行,父子不睦,社会不稳。是以尊崇孝道,成百姓安乐,厚家国根基。
参考文献:
[1]潘虹.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创新发展[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7.
[2]杨国彦.中国传统孝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西华大学,2017.
[3]许生凤.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看儒家的孝[J].群文天地,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