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红利”争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10-15潘英陈薇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潘英 陈薇

【摘要】在信息技术时代,人才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以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纷纷出台争夺“人力资本红利”政策,这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所产生的人才聚集效应将使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从而加剧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短期内将加快人才流动速度,这些不利影响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避免不必要的人才浪费。

【关键词】人力资本红利;大学生;对策

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出生率不断下降,而使得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为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人口红利,但近几年随着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年轻人口急剧萎缩,人口老龄化加劇,人口红利减少对经济增速的拉低也日渐明显,很多城市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红利将成为转型发展的新支撑动力,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等人才对城市保持和增强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正在由以数量为主的“人口红利”争夺转向以质量为主的“人力资本红利”争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供给总量迅速增加而社会对人才需求量没有持续跟进的供需总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对东部、沿海地区及大城市的一致性就业偏好而导致的地域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人才新政涉及面广,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争夺的主要对象,深受“人才争夺战”的影响,各地城市陆续采取的抢人政策,必定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认清“抢人才政策”的出台将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哪些方面影响,提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缓解,是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共同的任务。

一、“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红利”的含义及现状

人口红利最初由David E.Bloom与Jeffrey G.Williamson( 1998)提出。当前人口经济学教材中普遍认为,人口红利是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人力资本红利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人力资本增值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投资和扩充,促使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有学者认为人口红利注重的是量的积累,而人力资本红利是质和量的乘积,更多的是注重质的升华。

近两年,多个城市为抵消人口红利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积极进行人才储备,相继出台“人力资本政策”争夺的政策,广吸人才,涌现出史无前例的“抢人风暴”,全国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均加入人才大战。西安、合肥、长沙、沈阳等二线城市相继出台持续升级的“抢人才政策”,在落户、创业、就业、科研、安居等方面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如西安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政府高贴息优惠政策,济南实行居住就业落户政策,武汉毕业生租房、买房打八折政策,合肥出台“养人新政”,长沙发放“绿卡”及租房、生活和购房补贴,沈阳新出台“人才新政9条”,南京降低落户门槛,给予外地应届毕业生“面试补贴”政策等;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加入战局,北京修订人才引进政策标准,大力吸引优秀投资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上海也推出人才重磅新政,广州、深圳也纷纷向优秀人才敞开大门。“抢人政策”成效也立竿见影,BOSS直聘发布的《2018 -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人才吸引政策之后,人才流入率(流人人数/流出人数)为1.07,较2016年增长3.2%,2018年一季度,从新一线城市高效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职场新人达73.8%,较2016年增加近200/0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随着经济形势的加剧,人才争夺愈演愈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按捺不住,相继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向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拭目以待。

二、“人力资本红利”争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将会更加普遍

“慢就业”,又称为自愿失业者,是指学生告别“毕业生就工作”的传统模式,毕业后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而不立即投身工作,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对即得的工作机会并不满意,他们宁愿“闲置”一段时间“放空自己”,然后再继续寻找工作。“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互相作用的结果。“人才抢夺大战”愈演愈烈,各地城市出台的就业政策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城市就业政策也将被高校毕业生纳入择业时要进行衡量的重要因素,在自主择业、个性择业为主导的高校毕业生中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是为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慢就业”,进行就业选择时更加理性、自主,注重自身职业的发展,各大城市争夺“人力资本红利”优惠政策的出台,给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们更加宽泛的择业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职业探索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可得出,为了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高校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之多的就业选项时,更愿意花更多时间和心思去衡量择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寻求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因此,“慢就业”现象将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加剧。

(二)大学生毕业短期内人才流动可能会增大

“抢人大战”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一起,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的同时,意味着求职者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是很大的挑战,不乏一部分毕业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越战越勇,托颖而出,而部分毕业生可能是会由于短期内不能快速成长,而选择离职,去“充电”或者另谋他就;另一方面当前的争夺“人力资本红利”政策,大都是降低落户门槛、租房、购房补贴等“常规”化的政策,太过宽泛的“人才政策”后续是否会产生诸如城市住房紧张、房价蹿升、交通拥挤等问题,这些都将是求职者决定是否在此地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并不是政府在短期内就能够解决或避免的,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会有部分人才流出。另外,各地城市源源不断地出台新政策,向应聘者投出橄榄枝,把优惠的就业政策作为吸引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有些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诸如“先落户,后就业”等,其实未必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高校毕业生到一个城市落户后还没确定就业岗位,可能就会被另一个城市的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所吸引,从而造成人才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性增大,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时间成本,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已经出现。

(三)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求职压力会越来越大

“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折射出城市迈入高维竞争的同时,也折射出人才之间的高维竞争。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主体来自两个方面:竞争对手和求职者本身。随着“人力资本红利”政策不断出台,大批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同一地方、或同一领域,这时求职者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来自“干中学”拥有知识、经验的前辈们的竞争,更多的将是来自同等学历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这是求职竞争的开始,随着大批量人员的涌入,当人才供给超出城市、地区人才承载能力和饱和状态时,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自然的优胜劣汰,作为就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应届毕业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此外,“人力资本红利”形成的聚集效应,給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外界的竞争压力与内心的职业发展期望相交织,无形中会给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高校毕业生的压力承受能力及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人力资本红利”争夺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地方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引入之后要留住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就业政策都可能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所谓“抢人容易,守人才难”,留住人才要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刻意人为”。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两把抓,吸引大批人才之后,主动承担起留住人才的责任。不能仅靠降低落户门槛、提供租房、购房补贴等这些“常规化”政策来吸引人才,还必须有同步配套的措施,充分运用软手段,如公共服务提升能力和楼市调控政策等,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为人才建设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多元的宜居生活环境,提供保障充足、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避免人口的短期急剧涌入超过城市承载力,而出现的系列后续问题;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尊重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市场才是决定劳动技能价值的标准,使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最终使人才引进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使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达到完美匹配,才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优化配置。

(二)高校要优化系统育人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

“人力资本红利”争夺对毕业生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肩负着对大学生的教育责任,应进一步优化系统育人,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高校应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长效机制,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是对毕业生离校之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教学方式调整的重要依据,不仅可以适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更能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所需要的职业素养标准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扎实做好在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工作,建立全程化的指导,学生入学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对自我、专业、就业方向、专业素质需求等方面进行认知,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求职目标,朝着目标方向而努力。毕业生求职季,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使学生认清社会、经济形势,宣传国家、地方、学校就业政策,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各方面准备,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择业。

(三)企业要建立科学用人观,充分实现人才价值

对企业来讲,“抢人才大战”从企业创立起就一直在上演,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才是真正的马拉松,因此,企业作为发挥人才作用的主战场,如何使用人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方是否能留住人才,所谓的“待遇留人”不如“事业留人”。地方政府出台的“人力资本红利”争夺政策,会大大降低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都将从中受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不能仅依附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应把握好自己的用人节奏,在用好人、留住人上下功夫。首先,要做到人尽其才,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将其及时安置到合理的工作岗位,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发挥其价值,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自我效能感,使人才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另一方面要做到人尽其用,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给求职者提供一个稳定、可靠而又足够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环境和职业预期,给予毕业生以足够宽阔的成长空间和前进动力,人才才会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使企业人力资本付出获取最大回报。

(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部分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对自己的就业去向和就业目标有清醒认识,从而不能做出理性抉择,在各地“人力资源红利”政策频出的时代,原本比较模糊的择业观又增加了一个诱导因子,随大流、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等都将会成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困惑。虽然毕业生对应就当前的自我、环境政策、就业意向岗位等进行综合分析,紧紧抓住“人才大战”这个契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认识到自己的短板,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给自己“充电”,“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就是力量”,应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就业观,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地对自身的品德意识进行锤炼,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摒弃不良的择业心态,对自己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定位,形成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2]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3]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延平,汪安佑.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研究.技术经济,2003(05).

[5]张莼波.“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3):88-92.

[6]城市“抢人大战”:引才何以留才中国发展观察:透视“抢人大战”[N].2018(11):8.

[7]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中缺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64·2018. VOL. 707. NO. 16[N].2017-9-13(4).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