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2018-10-15周小勇蒋月兰

成才之路 2018年25期
关键词:课后反思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周小勇 蒋月兰

摘 要:文章指出“任务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意义,探讨其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方法,即包括设置问题情境、合理运用探究性手段、尝试分层教学,同时对“任务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建议。

关键词:任务探究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91-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对相关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已被证实对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作用。针对“任务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研究,一直是相关教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课题。如何有效掌握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并采取合理化的措施发挥其对数学教学的优势,体现出其教学意义?本文对“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及有效实施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任务探究性”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借助体验、实践等手段,让学生不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锻炼数学思维方式。在该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将教材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开展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

二、“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相比,“任务探究性”教学法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探究,理解问题的核心,强调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由此体现出“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教育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任务探究性”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中心,借助问题任务的提出,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方案设计中,学生探究的方式可以是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合作进行,但目的都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2.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该教学方法的互动性较强,对于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相互之间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转变,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对具体问题、任务的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概念、定理和公式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技能,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1.设置问题情境

在“任务探究性”教学法中,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提出问题。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得到,因此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体现出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活动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情境设置手段主要有教学配套挂图和多媒体设备。以“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多媒体的视觉展示,提示学生从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证。每个小组成员在多媒体情境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联想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并通过动手实践,证明定理的成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使学生快速将问题带入到情境中,并凭借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2.合理运用探究性教学手段

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常用的教学手段较多,如归纳式探究、自主式探究、定向式探究、演绎式探究等。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这些教学手段,通过科学的切入点以合理的手段积极稳妥地开展数学教学。要勇于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发挥潜能,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3.尝试分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这使得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很难全部有效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快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对班级学生全面摸底,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进行小组分配。然后针对小组成员的情况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和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中摄取知识养料,继续解决更难的问题和任务。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能力范围内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从而实现整体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针对水平较高的小组,提出利用勾股定理解答应用题的题目类型;针对水平中等的小组,则提出运用勾股定理解答较典型的题目类型;针对水平一般的小组,可以提出证明勾股定理方法的题目。通过对不同难度问题任务的合理设置,可以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学到知识,获得进步。

四、课后反思,养成“任务探究性”的学习习惯

“任务探究性”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开展日常教学时更紧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解答实际问题。在探究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重新整理,通过反思活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结构。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建立自信,端正态度,不畏困难,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解决某些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挑选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结合各个银行的年利率进行存款利息的计算,从而找到更适合存款的银行推荐给自己的父母;再如可以让学生去超市了解促销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促销价,通过对商家促销手段的分析研究,锻炼学生对二次函数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并选择更合适的商品。

五、结语

“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数学科目自身的特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相关内容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任务探究性”教学法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任务探究性”教学法的研究,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具备更好的操作性,实现数学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莉.任务型教学方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杜彦武.探究性数学学习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杨亚敏.基于几何画板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陈丹.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学习案例研究[D].西北師范大学,2010.

[5]郑薇薇.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课后反思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