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018-10-15张渊渊李兆丰
张渊渊 李兆丰
摘 要: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高等数学为例,分析了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并以具体案例说明“问题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问题驱动;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一、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部分高等院校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控能力不足。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学习视频和PPT等教学内容,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先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则通过讨论、练习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部分学生不愿意占用课余時间,很难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任务,导致协作式教学、探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模式在课堂上无法顺利实施。
第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掌控能力有待提高。翻转课堂强调的是“最大化利用面对面课堂教学时间”,因此对个性化的教师指导、及时教学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兼顾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有效组织实施翻转课堂,使课堂氛围既活跃又井然有序;恰当制订学生的课后学习计划以及成果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部分教师反映翻转课堂难以控制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实现从“主演”到“主导”的角色转变。
二、问题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基于问题驱动理念,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索了一种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两个环节。
1. 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充分思考和查阅资料。
2. 分析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逐个分析并点评。
我们以高等数学的“余弦定理”这一节为例,来说明问题驱动下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问题一,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算法来算出几篇不同新闻的相似性;
问题二,某购物网站,用户对一些商品进行了评分,要求设计一个算法,计算不同用户喜好的相似性。
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完成。经过一周的准备,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汇报。其中一个小组选择了问题一,他们的做法是:对所给新闻中的所有实词进行编号,这些数字组成一个向量,如果某个词在新闻中没出现,则对应的值为0,一个向量代表一篇新闻。如果两个向量的方向一致,说明相应的新闻用词的比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向量的夹角来判断对应新闻的相似性。而余弦定理正好可以用来计算两个向量的夹角,所以可以通过余弦定理来设计相应的算法。对第二个问题,也有部分小组给出了自己的做法。其中一个小组也采用余弦定理计算用户喜好的相似性,余弦值越大表明喜好的相似性越高。另一个小组提出了质疑,如果用户甲对所有的商品都给5分,用户乙对所有商品都给1分,可见甲对所有商品都很喜爱,而乙对所有商品都不喜欢,但是两个向量的余弦值很大,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经过激烈的讨论,有学生提出对评分方式进行改进,喜欢给2分,不喜欢则给-2分,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本次教学实践来看,由问题驱动而实施的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积极,教学效果良好。
三、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在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我们多次与相关教师进行探讨,与学生交流,发现翻转课堂实施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工作单靠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是很难完成的,背后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是翻转课堂的重要学习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实践,增强小组协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108-115.
[3]许兴亮.“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4-35.
作者简介:张渊渊(1979— ),女,湖北宜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孤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