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发展研究

2018-10-15肖亚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网络创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新环境,结合当前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困惑,探索基于网络并且能够与新时期新时代相适应的高校德育模式,力求为当前的高校德育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关键词:网络;德育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技术已经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网络在为高校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高校的德育环境变得非常复杂。大学生是与网络接触最密切的群体之一,面对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德育环境的愈加复杂,如何有效利用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新环境

1. 社会新环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年1月31日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較2016年底提升了2.6个百分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在我国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民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依赖于第三方平台的丰富发展,移动互联网生活正逐步成为当今群众的主流生活和交往模式。

2. 学校新环境。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高校模式和格局,从传统较为封闭的校园环境,到如今足不出户和接触世界的开放格局,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德育新环境。高校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普及较为广泛的领域,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生活无一能离开网络。据报告统计,在中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而这30%的网民中,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善于运用网络进行学习,在互联网终端进行购物和游戏,与不同地域的朋友进行虚拟交流,相比于其他群体,他们对网络有着更为开放的态度和更大的热情。

3. 家庭新环境。近年来,中国家庭正发生着变化。马丁·海德格尔在面临人类的技术和技术所创造的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时一直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在技术化捆绑生活的文明时代,人们如何拥有家园。在家庭关系的裂变下,亲情并没有随着网络及科技上对距离的拉近而拉近,反而是稍显疏离。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家庭来说,更多衍生出的场景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一直依赖网络,因此,校园外的德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1. 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网络具有的便捷性、高速性、丰富性等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网络发展的包罗万象使得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的一名教授曾经做过相关推算,如果以五年为一个周期,那么在七十年后,通过网络形成而累积下来的信息量将是当今网络社会信息总量的一百万倍。网络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摒弃了传统纸媒的有限容量,使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从而让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庞大信息量包裹住的网络,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涉及黄赌毒的有害信息,将严重危害到一些无自制力的大学生。

2. 个人隐私的难以维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快速发展,广大在校大学生注册了各类网络平台,通过填写与分享个人资料,大学生的隐私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网络平台获取。在网络交往日益频繁的背后浮现出较大的涉及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此外,网络整体是一个相对言论自由度较高的平台,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捷与快乐的同时,也容易因为对一些问题的偏激看法形成网络暴力。这部分善于制造网络暴力的民众一般都有固定组织,他们打着道德和正义的口号对事件中的一些特定对象进行暴力舆论攻击,甚至进行人肉搜索,对被攻击者很容易受到人身、名誉或财产的威胁,长此以往,网民个人的隐私权将变得难以维护。

3. 人际交往的关系淡化。网络时代的高度自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从曾经的一纸书信走千里到现今的提起手机听乡音,网络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广大在校大学生是这种便捷交流模式的受益者,然而,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交往,尽管比较快捷方便,但是其交往方式相对单一,形式上只是“人机对话”,无法体会到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情感。大学生将大量时间倾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自然减少了与家人、朋友、同学等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热衷于虚拟世界的自我满足感,参与现实交往的主动性和意识将不断淡化,加剧自我封闭和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倾向。长此以往,大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的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将不断降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不断弱化。

4. 缺乏自制的网络依赖。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让部分缺乏自制力和自我管束的学生形成对网络游戏和网络互动平台的沉迷。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牢固树立的阶段,很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网络更是如此,以至于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和迷恋。这些学生经常旷课,甚至通宵达旦,荒废学业。部分在校大学生甚至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以至于习惯了网络生活的他们突然面对现实生活时,对朋友和家人竟然觉得无话可说。此外,网络游戏和网络直播平台的日益繁盛,使广大的学生感受到了另一种的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方式,相比于较为枯燥的学习生活,他们越来越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交付于网络中,也由此衍生出部分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综合征。

三、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创新途径

1. 占领网络制高点,搭建育人新平台。高校德育环境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德育的有效平台;充分借助网络的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德育效果以及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把传统的灌输型教育转变为参与式自主学习;采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和娱乐融合在一起,争取更为生动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平台来增强高校德育模式的实效性。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采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模式,安排专人负责定期向广大学生推送相关德育信息,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漫画、视频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知识宣传,利用后台小程序完成数据收集及分析功能,从而实现高校德育的普惠性与个性化。

2. 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创建网络主阵地。随着当前网络的发展,高校德育格局更应当打破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学生所处的网上虚拟环境,更应该本着长期性、整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全方位整合校内校外各项资源。网络视域下高校德育模式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传统知识讲授,高校的思修课以及形势政策课应当安排适当课时专题讲授网络安全及道德规范等内容,通过传统德育模式,使学生从概念上了解网络时代如何有效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防范,注意虚拟空间的个人道德约束。二是加强学生德育实践,通过社区活动、课外见习、暑期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德育知识运用到各项社会实践当中,并能够从实践中感悟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三是注重校园文化宣传,高校的校风、班风甚至小到一个宿舍的舍风都能在潜意识里影响到大学生的言行。高校校园网站建设、公众号建设、文化墙建设、优秀榜样评选、社团建设等主要资源的与时俱进都能共同协作创建网络育人的主阵地。

3. 打破壁垒拓思维,构建德育新模式。高校传统德育主体指向性明确,但网络时代的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德育在现实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德育在当今社会必不可少,它拓宽了传统德育的范畴、方法、载体。因此网络视域下的高校德育模式应当是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四位一体”模式,从而实现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的双向协同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网络的存在,使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的作用,增强德育效果。网络视域下的高校德育要求知、情、思、行合一,只有通过开展德育实践工作,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产生道德体验,完善学生的伦理道德、情感认知,才能促进德育内化为思想、外化为实践。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学科教学渗透,层层推进德育教育进课堂、进活动,将教学内容、活动内容与德育有机地结合。二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定期召开会议,增强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监督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实施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搭建家校活动平台,形成家校育人合力。三是以社会教育为依托。强化部门联动,净化社会文化市场,对网吧、游戏室加强检查,坚决肃清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不利的违法违规经营场所和市场行为,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让学生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培养学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品质,对大学生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思想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

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担负着立德树人艰巨重任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德育工作永远占据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踏进新时代,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德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让这些网络新媒体平台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而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真正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6).

[2]何建中.构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模式新格局[J].教育学研究,2008(6).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杨玉海.网络对高校德育模式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项目编号:2016GB247)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亚玲,女,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网络创新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