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 策略探究
2018-10-15王朝文
王朝文
摘 要: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应用中的必要能力,其本身也是一种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其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逻辑出发,探讨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方法养成的基本过程,依据能力养成特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思考,并总结教学中可能阻碍学生相应能力形成的障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独立思考;小学数学;养成逻辑;能力发展障碍
一、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价值
独立思考简单来说是建立自我意见的方法,通俗来说就是“不流于他人的想法,自己认真思索意见的思考方法”。这种思考规则强调“有根据”和“自主性”,其中“有根据”是指那些经得起考验的客观事实,如此才能够成为“认识、信念、判决的依据”,“自主性”是指个人意见作为具体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需要通过客观事实、既有规范来验证个人观点。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本学科知识多为绝对化的知识,而学生在现实中通常对此类知识有一定的先验积累,而独立思考则提供了知识 “从先验到正确经验”的有效内化过程[1],经过独立思考和验证学生能够更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发现个人理解和应用的细节问题,最终鞏固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牢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水平。由此来看,独立思考是非常适合与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也比较适合低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到“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创新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说,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与发展也是必要性工作。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逻辑
(一)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批判性思维人对所接收信息的处理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接收的信息较多且不经过细化吸收,实际信息获取价值相对偏低,而通过批判性思维理解、分析并处理知识信息则能够实现信息的结构化、纯粹性和可靠性积累[2]。在成人社会学习中,大多人只是见识了一些现象和观点,结论和核心观点的对错根本无从判定、没有能力判定,同时知识接收者也只是一味的迎合普遍观点,不善于主动思考和判断。这种问题对于小学生是十分危险的,长期处于此类学习状态下会逐渐丧失自主学习、分析与判别能力,自然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养成,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的基本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并为独立思考能力奠定意识基础。
(二)“阅读与理解”能力支持
对于整体知识积累较弱、知识结构完善度较低的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一开始会异常艰难,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回顾旧知识、预先了解新知识,过程中可能需要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新的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自主探究的思考实践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待分析问题才能够开始进行准确分析;在自身问题检查中,学生只有真正发现自身问题的核心表现,才能够回顾并寻找问题本质,此类思考实践中都需要学生具备阅读和理解分析素材的能力。
(三)自我探究与合作探究对比
独立思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人思考,单人思考有一定几率出现“钻进死胡同”、“需要一点即明”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联通主义学习来让学生互相交换个人观点和看法,由此实现对知识和理解的再验[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不断修正独立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积累独立思考的经验,提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有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控制合作探究过程中交流频率和交流量的前提下也能够有效学生独立思考训练的质量。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思考情境的有效构建
思考的根本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对于小学生而言,解决复杂且抽象的数学问题通常不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工作,因此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和训练时需要优化学习情境,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更容易被学生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由此吸引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主意愿和动力。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分析问题转化为小学生更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游戏性问题,例如在分数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儿童故事背景、游戏活动等方式构建相似问题,如引入儿童动画中的特定情节构建物品分配的问题,使学生先行融入思考情境,然后主动去分析和思考分数的应用条件和适用情况,这类情境的构建也能够帮助学生以直观和形象化的视角去理解相对抽象的分数性质,在强化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巩固其对知识的记忆。
(二)主动引导学生批判与反思
前文分析中提到批判性思维意识是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基本前提,在数学教学应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审视既有定理、知识,反思错误资源的本质性问题,使学生形成“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正确的”之类的基本认识,由此引导学生在任何新知识的学习中都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所有问题矫正训练前都能够进行主动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两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和反思:第一,部分引入新概念进行思辨,例如在矩形概念教学时后引入正方形概念,由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正方形是否属于矩形,此时关键性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完全理解矩形性质中关于边长的限制,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会进一步明确矩形仅限定边与边的相对关系,正方形所增加性质所增加的边长全等条件属于附加条件,本身不与矩形冲突,在此类思辨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人错误观点或个人错误认识,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新知识学习时的关联思考能力,以及概念扩大或额外限制时的理解能力;第二,开展针对错误资源(错题)的反思活动,教师给出典型性错误范例,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结果的错误点、过程的错误点,由此逐步回溯到问题理解和分析时的根本性错误点,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回顾并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够不断实习问题分析与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独立思考提供方法积累。
(三)分阶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
基于前文對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分析来看,该能力主要定位在对学科内问题要素的提取、问题目标确定、问题解决方法选择三个方面。针对这三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阶段培养的方式提升学生相应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阅读问题的素材的能力,关键是运用小学阶段数据分析思想、生活化问题的理论转化方法获取题目中有价值的数值、条件,可以集中对章节特定问题进行大批量分析,仅以找出有效数值和条件为目标,形成识别有用信息、剔除迷惑性信息的能力;第二阶段,问题目标确定,关键在于确定问题目标,并将问题转换为特定数学问题,可以运用小学阶段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知识等将描述性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可以通过题型分类等方式进行训练;第三阶段,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关键是问题目标确定后的理论基础关联,对章节类型化问题进行总结,梳理相应问题对应的概念、公式等,帮助学生积累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在合作学习中提供独立思考条件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不完全冲突,并且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也能够逐步完善独立思考的经验和习惯,但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存在过多的互相干预则有可能限制独立思考机会,并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效果。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在合作探究活动安排中可做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保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该段时间应要求合作小组不得进行讨论;第二,合作学习中后段应以思考过程分享为主,避免进行简单的结果分享,真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思考方法、思考习惯经验,自主矫正个人思考时的错误想法、思路和习惯。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障碍与对策
(一)教材抽象问题与问题拆解对策
独立思考环境一般不建议提供过多限制条件,但考虑到小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前期适当降低高度抽象化的问题,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效率和成功率,维持学生兴趣。同时建议教师对复杂问题拆分为多个递进性、关联性问题,由此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成就体验,并由此强化学生对思考惯式、思维模式的分类记忆。此类建议主要针对小学生提出,关键在于适应小学生能力水平,这也是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要求。
(二)知识结构问题及相应强化对策
顺利的独立思考往往需要思考者具备完善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保证思考者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快速寻找到有效的理论工具,把握正确的分析路径。虽然小学数学问题多为确定性问题,特定类型的问题通常也对应了特定的公式、方法,只要具备有效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快速回忆起对应的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但当前有许多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并不扎实,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效率,因此建议教师在章节教学后安排专门的知识结构梳理和巩固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等方法系统化的回顾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知识结构。
五、结语
不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有可能使学生形成僵化学习、定式思维等不良习惯。建议教师优先完善独立思考情境以激发学生思考动力,然后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意识、“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优化合作学习环境,注意小学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中的问题难度、知识结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浩平.为什么用先验现象学能够更好地做数学哲学?[J].现代哲学, 2016(2):88-95.
[2]于勇,高珊.美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17(4):61-68.
[3]刘丽东.试析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J].考试周刊,2018(19):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