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视阈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模式构建与对策研究
2018-10-15骆玉丽
骆玉丽
摘 要:近年来,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成为高校资助重点任务之一,而心理契约是搭建经济困难大学生与精准资助的重要桥梁。本论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着手,进而分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契约问题及其缘由,从而探索精准资助困难大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契约;精准资助;对策
随着经济困难大学生不断地增多,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地凸现,如自卑、孤僻、内向、抑郁等,目前国内外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研究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构建模式、对策等屡见不鲜,如从积极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都有不同角度地研究,而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困难大学生建构模式与对策并不多见,此外,在心理契约的视野下精准资助的目标、要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从试着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构建资助新模式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契约、精准资助概念的定位以及在资助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自20世纪60年代用于雇佣关系,美国学者阿吉里斯在1960年《理解组织行为》一书,最早使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企业员工和组织间未形成文字、但确实存在的某种关系。随着心理契约理论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契约上。心理契约其实质是在资助关系中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之间彼此对对方提供的各种责任的知觉,知觉不仅仅来自于制度文件,也来自于各种期望。精准资助,即能够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确排摸,能够对资助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精准开展工作,同时实现资助的精准性。
二、心理契约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心理契约视阈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模式构建与对策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契约概念界定
美国著名行为学家Argyris(1960)在探讨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默契关系时,首次提出“心理工作契约”的概念。Levi、Price(1962)等人通过分析874名雇员面谈资料,将其定义为:雇主与雇员关系中事先约定好但内隐心中没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所怀有的各种期望。美国另一著名组织行为学家Rou(1989)在这一背景下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个体与组织间交换协议中各項条款的信念。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含义:
一是心理契约的当事人不是单方面的。单独一方的期望或信念都构不成心理契约。其中所说的当事人不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二是心理契约这种隐性协议也是当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当事人共同关切的问题中达成一致的部分。若各自的心理期望、信念并未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的认可,只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未达成合意的期望、信念都不属于心理契约研究的范畴。三是当事人明白这种隐性协议中各自期待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若对方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己方的权利受损,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做出一定的反应。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的重要性及举措
经济困难大学省精准资助的重要性: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称:“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力求“资助对象”上更加精准,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有”。
其一,社会的公平性。资助贫困生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愈是在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才愈发体现关怀的弥足珍贵。更为重要的是,对贫困生的资助就是对社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保障。因为“贫困人口的幸福感、尊严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人群,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对社会、群体和他人的疏离感、被抛弃感及孤独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和反社会的负面情绪。”周山东 2016(11)其二,教育的公平性。鉴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对象不准确、学生的贫困程度不了解而导致资助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因此现阶段实施精确资助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资助工作的正确方向,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伍冬云2016(2) 重要举措:其一,从精准度来把握路径,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帮扶坚持多维度原则,提升扶贫管理精准度。(刘毅娟2017(7))其二,从精准关怀伦理把握路径,学习性发展是评价资助效益的核心指标。学习性发展的效益评估,主要考察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课堂学习参与度,包括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互动、课后复习等; 二是学术活动参与度,包括学术讲座、课外书籍、学术竞赛等; 三是课堂学习成就,包括重修情况、成绩排名、获奖情况; 四是学术活动成就,包括专业能力、学术竞赛、外语能力等。(周山东 2016(11))
(三)基于心理契约视域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
基于心理契约视阈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并不多见,心理契约散见在人力资源理论、高校辅导员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
以往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利组织。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中同样也存在心理契约的问题,而且在各类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不同层面两两之间均存在心理契约的互惠关系,因此心理契约关系在各类组织中客观上都有 6种基本的类型,即个体与组织的心理契约、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契约、个体与个体的心理契约、群体与群体的心理契约、群体与组织的心理契约、组织与组织的心理契约等。(曹威麟 2007(9))在这些方面已经有所运用,但是在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心理契约视阈下精准资助的主体与对象关系重要性及其意义
资助主体主要指的是上级资助组织单位、学校、辅导员,资助对象主要是受助的经济困难大学生。
目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着各类心理问题与心理诉求,在困难大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存在在相互期望与承诺,这些并没有以某种书面契约来规定,而是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存在。往往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信任危机、责任违背、双方信息不对称、组织不力等情况,这些与心理契约的执行与构建息息相关。只有资助对象对组织、学校、辅导员给予一定资助的认可度与肯定度,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开展各项资助工作与资助活动。
四、影响心理契约构建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其出现的问題缘由
从主、客观角度来分析心理契约失衡存在问题的缘由。主观因素:资助对象对受助的认可度,资助主体对资助对象的了解程度,资助主体经验等。客观因素:社会信息,主要指资助对象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性;校园环境,主要是学校营造的合理资助环境氛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契约出现的主要存在问题缘由,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越线消费、信息不对称、数据统计不合规范等等。
五、心理契约视阈下经济困难大学生精准资助的构建模式与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构建模式如图1。
精准资助的对策研究:第一,精准资助理念改变。发挥政府、高校、银行、社会团体等媒介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 给资助对象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价值的提升、潜能和专长的发挥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他们自我成长,自我激励。
第二,精准资助实践经历。在资助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班级、党团组织的任职锻炼,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服务能力,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专题讲座、调查研究、岗位体验、情景模拟等活动开阔其视野。
第三,精准资助结果反馈。在考核资助结果的过程中,资助对象提交个人目标实施情况,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定其资助取得的效果。评定结果与资助奖励挂钩,可以从学习、工作、生活、参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 2).
[2]范玉朋.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2017(2).
[3]刘毅娟.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新思路[J].教育发展纵横,2017(7).
[4]高靓.“十三五”期间实现“精准资助”———杜玉波副部长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 03-12,
[5][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但昭明.贫困救助的伦理基础批判及其可能出路[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2)
[7]龙静云.论贫困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J]哲学动态,2016(4).
[8]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
[9]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 2020 年如期脱贫[J].当代贵州,2015(25).
[10]王焕清,刘建发.高校国家助学金与政府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
[11]周山东.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的关怀伦理审思[J].长沙大学学报,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