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小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0-15张胆琼
张胆琼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农村小学和学生数量不断减少、农村小学生向乡镇集聚,寄宿小学成为农村小学的主要形式。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成长正在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及校园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小学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地为整合教育资源,开始撤点并校,由此开启了全国长达十年的小学并校。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到2011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50%以上,日均减少64所。虽然近几年农村小学数量相对平稳,但合村并校后寄宿小学生们的学习成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寄宿小学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的倡导下开始对农村地区的小学进行局部调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中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1]2008年以后,农村地区的寄宿小学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2012年9月,为规范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要求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2]
随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增加,农村地区的寄宿小学与当地留守儿童息息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要”,[3]这表明,农村寄宿小学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农村寄宿小学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寄宿小学生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落后,与学生需求不适应
农村小学在经过撤点并校之后,寄宿学校随规模扩大,但师资队伍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按照教育部要求,城镇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农村小学则为21:1;但就实际而言,农村寄宿小学的教师资源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寄宿小学生们的课业多为大班上课且科目设置单一,通常以语数外为主,忽略音、体、美等副课。大多农村寄宿小学并没有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建设的教育目标。
(二)饮食起居不良,生活缺乏管理
农村小学在实行撤点并校过程中,有的地区撤并步子快,采取“一刀切”的撤并方式引发一系列现实问题。一方面学校各方在快速集中合并,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教室、食堂、宿舍等配套设施却跟不上,饮食上食堂环境较差,饭菜品种单一,营养价值不高且卫生不达标;在住宿方面,寝室多由原来的教室改装而成,二三十人挤在一间屋子,学生的生活极其不便。学生生活缺乏专人管理,为农村寄宿小学生的校园安全又添隐患。
(三)生病不易就医,影响健康发展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应设置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对于不足600学生的学校,应该配置专职或兼职的保健人员。医务室及校医的配置非常重要,其职责涵盖对学生进行正常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防治、传染病疫情的登记和报告、对健康危害因素的干预、预防接种、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等。但是几乎没有农村寄宿小学设立医务室。寄宿小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突发的身体疾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愈发突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寄宿小学生入学年龄较小,过早的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对集体生活学习的不适应会带来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短期内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会产生环境适应障碍,若放之不理便会演化为抑郁、自闭、不合群等心理问题。小学阶段,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高,过早的离开父母,远离父母的监管,易造成小学生行为偏差。多数寄宿小学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促进农村寄宿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居于主导地位,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政府支持扶助。
政府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建立严格的农村寄宿小学成立审批制度。当地政府需要严格审批程序,调查学校的实际状况来确定是否设立农村寄宿小学。实际调查村级小学的学生人数、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情况,以此确定该村级小学是否符合撤点条件,确定新成立的寄宿小学是否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来容纳新并入的寄宿小学生,饮食起居,后勤保障是否符合寄宿小学的要求,保证新的寄宿学校师资队伍的合理;另外,增加财政拨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寄宿小学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和饮食起居环境,帮助学校筹建医务室或配备保健人员,完善寄宿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引进先进的托教机构,缓解寄宿小学的住宿压力
中小学的托教机构在中国的城市地区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在城市的寄宿中小学附近托教机构随处可见,它们拥有完善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饮食住宿环境。托教机构在农村地区尚处于空白区。农村寄宿小学多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这为引进托教机构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成熟的托教机构具有先进的寄宿管理经验,能够弥补农村寄宿小学生活管理上的缺陷。政府应鼓励并引进先进的托教机构,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有家庭承担能力的小学生进入托教机构,缓解寄宿小学食宿紧张的情况,同时降低学校管理的难度。
(三) 完善学校育人功能,增强人文关怀
传统的农村寄宿小学的育人功能仅仅停留在管教和教学的层次上,育人功能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家庭功能对寄宿小学生的影响程度逐渐弱化,社会对学校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功能的多元化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学校的育人功能不仅是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多方面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增强人文关怀,关注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4]增强人文关怀,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厌学,与同学、家长、教师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等)学校要设计标准的心理检测量表并配备专门的心灵辅导师,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定期进行心理检测量表的测试,分析比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心理检测量表的测试情况,发现心理健康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灵疏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心理问题。
2.落实素质教育,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學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和娱乐设施较少但是寄宿小学的学生却很多,这成为限制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学校应该注重挖掘农村小学的潜在资源组织开展小学生的各种娱乐活动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落实素质教育,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才艺表演,友谊比赛,折纸比赛等,鼓励并认同不同个体的自身的特长;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农村的优势,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解当地的生产业,利用假期可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加强课外阅读,学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读书意识,丰富图书和课外读物,举办图书角,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的水平深刻影响到学生的受教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寄宿小学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吸纳储备优秀的教师人才,优化教师的群体结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每位老师各司其职,为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此外,还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学校要定期组织学校的老师参加培训,完善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保障。
4.家校共育,关注孩子成长
家庭与学校是两个“教育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成长教育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学校需要创建一个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绿色通道,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学校组织家委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学校授课等活动,使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6]使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结束语
农村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较为重要但相对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寄宿小学的投入,但依然不能满足农村小学发展的需求,需要国家政策、地方政府、当地社会多方面的协调帮助,共同促进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201003/t20100304_2488.html.2004-02-20.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DB/OL].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79.htm.2012-09-07.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201003/t20100304_2488.html.201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