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视角的班规制定与实施策略

2018-10-15雷晓宇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实施策略

雷晓宇

摘 要: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规占据主导性地位,其能效作用的发挥不仅能为班级风气的良好塑造夯实基础,更能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进而为其创造更为舒适的班级环境,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及发展。从当前形势来看,班规的制定一般由班主任来完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学生参与效果,更会导致班规的实施质量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需要以学生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全新的班规制定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定相对高效的实施策略,为班级及学生管理提供积极有效的助推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班规制定;实施策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核心,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与新课改要求难以相符,更会在滞后性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相应反面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各个学校也逐渐认识到了班级高效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探索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班规,能够为班级的日常管理不断注入活力。但是在班规实际制定阶段却存在相应不足及缺陷,一旦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降,班规的制定及实施效果就会不断弱化,因此,班规制定应当以学生为核心不断进行优化及完善,全面提高班规实施效果。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班规的制定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逐渐趋于成熟,学习压力也普遍较大,这就需要将积极有效的班规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提供基础保障,而学生能够接受并认可的班规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全面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因此,在班规制定阶段,班主任应当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提高班规的认可度,为班规的后续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规则意识的培养为主导,对班规进行制定

高中生的思想意识普遍较为成熟,但是学生一旦缺少行动力,就会导致学习主动性不断下降,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就需要以更为规范的班规为主导,对学生思想意识及行为能力进行约束,促使学生逐渐养成更为坚强及自律的品质。该种规范指标虽然会因所在地区及学校现状发生改变,但是班规的主体及核心方向却是一致的,高质量的班规往往更加尊重学生,通过体现与学生关联的各个要素,提高班级管理的规范性。班规中同时也可以涵盖惩罚指标,但是制定阶段需要注意保持教育性,既需要做到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更不能伤害学生,因此,班规的制定应当以规则意识为核心,凸显管理价值,为后续班规更加高效的实施奠定基础。

2.凸显参与意识为班规制定提供保障

从本质上来看,班规制定阶段的参与意识涵盖以下两个细化要素,首先是班规制定阶段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其实是班规制定方向应当以激励为核心,鼓励及引导学生全程参与班规制定。班规的制定本身就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班集体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与班规制定,就能更加认可班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实现个人目标。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学生对班规制定的理解较为浅显,但是高质量的班规能加深学生对规定的理解,进而更加主动的去遵守,相对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班规,就难以形成认同感,班规的形式化问题也会随之加剧。

与此同时,班规的开放性指标应当不断强化。部分班规在短期内管理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班规的效果也会随之弱化,导致该类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班规缺少灵活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及调整,而衡量班规是否有效,需要在实践阶段进行检验。实际上班级管理具有动态特点,如果班规一成不变,就难以契合实际情况作出优化及进一步完善,因此,班规的制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同时还应当重点强化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并在班规中体现激励机制,鼓励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班规的制定提供更多可能,营造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管理氛围。

3.班规制定应当充分凸显人人平等意识

班规的管理对象虽然是学生,但是约束范围不仅应当局限在学生范畴,还应当对教师行为进行制约及影响。教师作为班集体中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参与者,而班规作为班级中的规章制度,则应当将影响范畴拓展到全班范围内,因此,班规中必然需要制定与教师相关的条款,这也是实现师生人人平等的有效举措。新课程标准对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二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及接收方,更是朋友,因此,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以同志及朋友的身份进行相处,积极打造平等关系,相对的平等意识不仅便于学生加深感受,更是班规高效落实的重要指标,学生也更易接受。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班规实施策略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班规实施的首要条件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往往长期占据主导性地位,一旦忽视学生管理的自主性优势,就会导致班级管理效率不断下降,基于此,应当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打破传统束缚,从根本上改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因此,班级管理应当更加注重融合学生的参与能效,这就需要提供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做主,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引导学生将班级当做自己的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为班规的高效实施夯实基础。

2.加强师生互动,为班规高效实施提供基础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以严厉的形象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及管理,更应当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在不断加强自身品格及作风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及理解,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在实际管理阶段,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高低不等,如果硬性的制定班规,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考量,就会导致不足大量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强化互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例如:在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完成班规的制定工作后,教师可以将执行权交给学生,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空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前一天的班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针对违规现象提出可行性措施,而学生需要在教育时间内将问题全部提出。与此同时,班委干部需要接受学生的监督,一旦班规执行阶段存在不足,学生也可以直接提出,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及总结的基础上,对违规现象进行处理,提高班规的实施效果。

3.及时反馈,班规实施的重点

班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惩罚了多少人,而是希望学生通过遵守而养成良好习惯。学生很好地遵守了班规,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表扬或奖励。 对于高中生,表扬要具体、突出进步,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如奖励学生需要的学习用具,给家长打一次表扬孩子的电话,佩戴表扬袖章等。

三、结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最微妙领域之一。 ”教师在制定和实施班规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等待。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规则意识需要成长,耐心等待学生。 班主任应让班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同时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成为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滢.建立班级规则需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J].现代教学,2018(8).

[2]沈妍.小学班集体班规制定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8X).

[3]赵春娟.“罚钱”的班规:基于德育视角的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 2012(4):23-24.

[4]賴燕芳.让规则走进孩子的心灵——以“班规”引领小学低年级管理的策略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6):266-267.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实施策略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体育教学中高中学生不良情绪调节“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