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机制

2018-10-15刘文杰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高师院校顶岗实习

刘文杰

摘 要:师范生顶岗支教是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普遍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实习实践模式,对提升师范生专业化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支教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着支教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支教时间短,缺乏系统连贯性和传递机制等许多问题。自主选择与考察筛选相结合、加强实习生的选拔与培训等是促进顶岗实习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高师院校;问题;应对机制

“实习支教和现阶段农村地区教学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满足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需求,同时迎合了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满足了高素质农村师资队伍构建的需求,是师范学院一个崭新的增长点”[1]。随着教育部2007年7月5日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 号)的下发,高等师范院校实习生顶岗支教已由最初的零星试点发展为如今的蔚然成风。顶岗支教实习模式促进了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推进高师院校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然而,顶岗支教实习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各类问题均获得很好的解决后,顶岗支教实习才可以不断地完善。

一、顶岗支教实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支教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顶岗支教作为师范生实习的一种独特模式,其提出支教人员履行自身职位的所有职责,这对于刚登上讲台的人员而言挑战十足。第一,顶岗支教实习生大部分表现良好,但是存在知识掌握不系统、教学目标理解有偏差、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班级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其次,部分学生对于顶岗支教工作持消极态度,加之部分院校实习环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很多实习支教生并非主动报名支教的,从而导致慵懒懈怠;另外,实习学生和实习学校的教师缺乏沟通,没有建立良好的实习关系,支教生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抱怨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师资水平,很多实习生一遇到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棘手的教学问题就叫苦连天,甚至出现了未向当地学校负责人请假而擅自离岗的不良现象,这都表明很大一部分实习生缺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和有效的教学认知。

(二)支教时间短,缺乏系统连贯性和传递机制

许多志愿者仅仅把支教活动当做丰富人生阅历的一种途径,常常是一次支教活动结束后就销声匿迹,没有对支教活动进行长远的规划,这样短暂的熟悉之后又离开,然后又有新的一批支教实习生到来,重复熟悉和离开,孩子只能学习一些片段性的、零碎的知识,无法成功构建学科的整体知识框架。大多数院校支教实习时长只有一个学期,导致“下一次又是从零开始,小错误不断”[2]。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就好比第一批支教者在学生的知识系统里搭建了一座数学城堡,即将完工的时候却离开了;下一批支教者因为不满意前一批实习生的作品,就把城堡全部拆掉,重新搭建一个全新的城堡;第三批支教者到来……如此循环往复,城堡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以后再来一批能力很强的师范生,恐怕也都搭建不起来了。

(三)实习经费紧张,实习生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由于许多支教学校所在地的财政局财力有限,没办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改善实习生的生活条件,甚至有个别地区出现拖欠支教生生活补贴的现象,造成很大一部分实习生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当地的生活学习开支远远大于学校的生活补贴,导致部分同学认为:付出劳动不但得不到经济利益,还需要自己倒贴,实习生难以安心支教,进而严重影响了实习支教工作的可持續发展。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农村的支教学校内部没有公共食堂, 支教生需要自己做饭, 有的实习生需要到邻村或县城购买日用品、沐浴等, 上述情形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实习时的安全隐患,比如说用火及乘车等方面。因此,数额庞大的投资是确保顶岗实习可以长期延续的前提基础。

(四)支教生安全问题仍待解决

顶岗支教实习过程中,支教者的生命安全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实习人员身处的院校大部分都是较为落后贫困的农村地区,交通阻滞,网络信号较弱甚至个别地区没有网络,从而导致信息闭塞, 这对支教生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偶尔因为各地实习人员不够集中,安全隐患便大大增加,例如实习生交通途中的人身安全事故,女生被该地区村民骚扰等等均需要管理人员加强重视,关爱学生,更有力地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五)顶岗支教的评价模式不完善

在顶岗支教实习的时候,培养创新型教学者的重中之重即为岗后评价。我们所说的岗后评价即为顶岗支教完成后对创新型教学人员的培养效果作出主观评判。关于这一点,大部分师范类学校通常会采取实习成绩=教学者主观评判+基地学校评价的方式。此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权衡两方的意见,然而也具有主观性太强的缺陷。有些支教人员通过顶岗支教的经历大搞“形象工程”,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殊不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到支教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等的顺畅进行,并且对于支教人员自身和实习场所均十分不利。

二、顶岗支教实习实践的改善对策

(一)自主选择与考察筛选相结合,加强实习生的选拔与培训

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顶岗支教的能力,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与支教实习工作。因为每个学生的价值观不同,有些学生不愿意付出努力,只会应付工作;有些学生不愿意无偿地前往农村地区,这都将影响到最终的支教效果。鉴于上述情况,高师院校在选拔实习支教生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审查,从实习生的知识、技能、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另外,高等师范类院校必须提早做好教育培训支教人员的准备工作,设置顶岗实习支教必需的各项课程,增强相关人员的教学能力、管理水平等。培训任务完成后,高师院校可以安排微格教学、模拟授课等方式,对学生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找出不足并予以改进,从而帮助实习生尽早地顺利融入基地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缩短顶岗支教适应期,以免影响到支教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组织方要积极主动联系基地政府,与政府共同协商在支教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因为以政府作为牵头的支教活动能消除短期支教“教学活动每次都需要重头开始”的硬伤,可以实现即使志愿者走后,教学活动也有备案、有存档,工作交接平台完善,有迹可循,进而慢慢地构建起支教实习长效机制。此外,支教学生必须自觉养成一种深远影响的意识,若支教的一个活动周期只有短短几天的话,则支教的影响力便会大大削弱,对该地区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负责的,特别是支教队伍出发前必须有一个长期规划,离开的时候应该与下一批志愿者或者与学校老师进行有效交接。

(三)加大对顶岗支教实习工作的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是顶岗支教实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当且仅当拥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越来越多的充满理想的高校生才可以放心展開支教工作。为此,高等师范类学校首先应当增加经费投入;与此同时,应当持续增加支教实习的相关投入资金,并且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充分使用。其次,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持续加大对支教实习工作的扶持力度,同时在各院校当中设立供支教人员使用的专项费用。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划拨一批资金来支援支教实习者,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强化支教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实习学生的安全保障

在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的环节中,他们的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必须放在第一位,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顶岗支教实习的工作当中。第一,支教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得到提升,对其实习期间容易发生的一些工作、生活、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各院校应当及时搞好有关工作。还有就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比如说给顶岗支教实习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等;最后,构建起当地教育机构、各师范类院校之间的反映沟通机制,特别是关于突发状况预警以及应急反应工作机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效确保顶岗支教人员的各项安全。

(五)建立合理完善的岗后评价模式

众所周知,岗后评价是对顶岗支教实习生一定阶段教学效果的综合测评,是支教实习活动顺利开展、支教人员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必须始终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所以说,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当采取可量化的原则。顶岗支教实习生的自身努力以及教学效果主要借助日常所做的教案以及学生成绩来体现,所以我们应当把它们日常做的教案和所带班级学生的测评成绩当作进行考核的主要参考指标。对于成绩优异的支教人员,各高等师范院校应优先考虑聘用或留任;相反,对那些考核成绩较差、态度敷衍、漠不关心的人员则需要给予一定的处分。

三、结语

相对于我国多年来传统的师范生培育模式,顶岗支教实习迄今为止虽然已经开展了十一年, 但仍然属于新型事物。顶岗支教实习是新形势下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举措,是师范生获得“实地”经验、由“学习者”向“教师”角色跨越的重要过程,它为缓解我国部分贫困地区教师短缺、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顶岗支教实习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这些问题均可以通过各方的努力得以解决。我国多年来的教育实习实践证明,顶岗支教实习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实践形式,它将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培俊.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C]//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

[2]王梦奇,柯文娣.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镇子实验学校为例[J].大众商务,2010(16):226.

[3]符松涛.高等师范院校顶岗支教问题与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8(02),80-83.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高师院校顶岗实习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