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大学生后现代价值观研究综述

2018-10-15王瑜曾洋王一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王瑜 曾洋 王一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进入中国之后,影响越来越为广泛。但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论,众多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的进步都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有重大影响。而且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了反基础主义、质疑权威、思想多元化多样性等特征。这也对青年价值观产生了众多影响,造成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追求物质享受、崇尚自由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众多学者也提出了未来后现代主义发展趋势,以及从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价值观影响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青年价值观;表现特征;影响对策

后现代性,是一种对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等经典概念、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都持怀疑态度的文化风格[1]。后现代主义最初以一种无深度的、无根据的、无中心的、自我反思的、游戏心理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来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2]。

以英格尔哈特为主要代表的研究价值观的理论范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兴起,即“后现代化理论”范式。这一理论范式认为,青年的价值观已经从现代价值观转向后现代价值观进行着持续性的、根本性的转变。这种价值观以满足个体幸福最大化与选择的自由化为首要前提,强调个性化的选择与发展,与注重实现最大经济增长,强调成就动机与法理权威的传统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变化[3]。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关键。伴随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社会结构改变的同时,大学生也有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发展影响,基于后现代性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很有意义[4]。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建筑学领域,之后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迅速席卷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各个学科。不同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内核及外延部分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形成以下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拒绝。即它拒绝理性、权威、科学和技术。这种观点还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西化”的拒绝[5-6]。

2.第二种观点:后现代主义是传统的复活。现代化极大地毁损了传统,因而,它的终结为传统的复活打开了一扇大门[7]。

3.第三種观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强调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性行为方式多元化的宽容和在生活方式上的个人选择[8-10]。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甚至存在着矛盾的理论。虽然存在众多分歧,但是,学术界普遍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事实,并且认为这种文化思潮在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等在内的众多领域都有所影响。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中叶产生的文化现象,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衍生物,对文化、哲学、价值观、权威等各个范畴都有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由现代主义发展而来,是对现代文化以及传统传承的质疑与批判,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自然产物,逐渐演变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之一,并在社会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有深刻的联系[11]。首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转变为垄断阶段,同时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的矛盾和冲突与日俱增。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险恶、精神的堕落与工业文明、科技进步之间巨大的反差,而资产阶级一直宣扬的具有 “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特征的现代主义与人民苦难的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因此,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中逐渐明白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削弱。在对现代主义的各式否定、批判和解构中,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

其次,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是新技术革命的进步,对当代生产力产生了强大推动,也对生产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趋成熟,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是,随着人类对于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随之而来。后现代主义者自然认为这是现代主义造成的后果。对现代主义所秉承的“知识就是力量”和“理性是谋求人类幸福的工具”等观念发起了怀疑、否定和批判。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分工更加高效精细化,“人”在这种分工中异化成了机器的一部分,成为了谋求利润的工具。

第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文化成为了人民日产生活的消费品[12]。传统文化也丧失了以往的应有的地位和威严,逐渐在社会中形成了文化危机。文化趋于通俗化、商品化,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术科学活动、艺术文化活动都随之弱化了以往的价值高度和影响深度。所以当代的艺术家、科学家、人文学者都对自身的前途产生了担忧。这种情况的不断扩大,也造成了西方整体文化的前途未卜,甚至于整体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文化的没落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二、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目前的学术成果多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后现代主义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国外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利用量表对价值观进行相关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从1980年以后陆续增多,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

(一)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作为美国政治文化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和重要推动者之一,英格尔哈特对欧洲及世界上大批国家政治文化演变做了长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化理论”的概念。英格尔哈特的“后现代化价值观”研究,主要从人生价值取向层面、工作价值观层面、婚姻家庭与性观念层面、消费价值观层面、人际关系层面、政治态度与社会参与层面、宗教层面的七个方向,通过观测青年行为方式来阐释青年后现代价值观的特征。英格尔哈特认为“后现代化”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最重要的社会目标是实现个体幸福的最大化;国家权威被削弱,人们不再强调任何权威。

吕川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总结为:反基础主义、反主客二元论、反总体性三个特征。反基础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的基础和理论框架,消除哲學中的等级体系。反主客二元论,后现代主义通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方法,从而达到消除主客体分离的目的,分离现实世界的价值与事实,来削弱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反总体性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主张事物变化是具有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的,打破了哲学的总体性观念,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统一现代哲学[13]。

而田薇也在1999年总结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作者用了“三个终结”来概括,即为哲学的终结、真理的终结、人的终结。具体表现是对思辨哲学和体系哲学;对绝对真理和理性原则;对主体地位和人类中心的质疑和否定[14]。

余凯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概括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为以下四点,第一,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质疑一切合法性的基础。第二,在深度模式中取消判断的价值取向,恢复价值的平面性。第三,非中心化和反基础的解构策略,后现代主义通过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强调差异性和流动性,从而取代对中心理论基础的迷恋。第四,多元化的方法论,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容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从而从多视角来看待世界[15]。

屈菲在论文中比较并联系了后现代社会及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指出后现代社会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后现代社会是工业和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也是网络信息极度泛滥的时代。第二,而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知识不在具有权威性,是可以商品化、符号化、数字化的。第三,而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中的定义也被颠覆,不再遵循传统文化的标准和模式,摒弃了传统语言、道德准则和内在意义。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呈现出偶然性的、随意性的特征,精神状态和心理情况也展现出不可化约性。与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相对应,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反主体性等主要特征[16]。

(二)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在激荡变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不断冲突,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排斥,使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巨大影响也逐步显现并呈现其自有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陈昌兴[17]在文章中提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出现了信仰危机的现象,产生流浪意识,没有精神支柱,彻底丧失信仰,失去了目标,缺乏坚定的信念。同时,有些青年的价值观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将物质生活的奢侈与享受作为人生的追求,将感官上的刺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中,毕红梅和刘欢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入手,陈述了大学生受到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能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的认识角度,能够帮助大学省解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唤起自主意识。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影响是让大学生更加理性,辩证客观的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的影响是,让大学生更正确的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18]

文章中也概括了后现代主义对学生产生的各方面消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流行促使大学生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从而导致青年选择的迷茫,也导致了学生衡量是非尺度的丧失,造成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虚无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从大学生理想信念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被消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更是荡然无存。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弱化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度,很多大学生对过去的政治信仰和一元化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在大学生的道德观上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使大学生丢失了自己的责任感,表现没有担当。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行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现阶段时尚文化传播的快销模式,运营的商业化,以及大多数学生心理和精神的空虚感,使的大学生行为标新立异。

王立衡、宋臻的研究中认为,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三个变化,第一,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的偏移;第二,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第三,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价值目标偏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对原有价值观产生了冲击,也形成了价值观的多样性,而且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已经展示出这一特点[19]。

林峰在论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时,引入了青年亚文化的概念,青年亚文化即为青年在行为模式、话语风格等多个方面为减轻对青年群体所产生影响的一些矛盾问题而采取的思想、文化上的抵抗和颠覆。亚文化的发展给后现代主义提供传播和蔓延的平台,而亚文化边缘线、抵抗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也与后现代主义相契合。各种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的现象正是青年价值观偏向后现代的最直接体现[20]。

三、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价值观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后现代主义未来的发展

从工业化到现代化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局上看,中国也将会面临着与西方国家类似的由现代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文化底蕴深厚,二是可以借鉴已发生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一些弯路,因此不一定必然出现的所谓后现代的工业社会带来的问题,在根本上避免一些文化的虚无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些问题。

其次,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批判精神和强调差异化与多元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可以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关注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差异所产生问题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主张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提倡差异化的氛围。这对于社会中“一言堂”的取消有着进步意义,可以打破阶级阶层的限制,广泛采纳来自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层的意见,使得社会做出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决策。但是凡事都有限度,一旦后现代主义走到另一个极端,将过分的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贯穿在文学艺术品并在社会上加以宣扬,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时,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对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进行充分的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酌情采纳其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部分,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

(二)目前应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产生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的冲击,众多学者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内容、教育机制、教育载体、方式以及文化等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了自己观点以及相应对策。

杨威主导通过教育内容的强调来化解消极作用[21]。其主张通过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从而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来确立学生精神支撑,来抵抗消极作用。最后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扩大主流文化阵地,引导校园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陈昌兴[16]则从载体和外部环境的营造方面,找寻对策来抵消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提出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采取有效措施,减弱消极内容的影响,增强先进高雅文化的宣传力度,让网络成为弘扬主流文化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通过坚持思想疏导与社会环境优化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极力防止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等社会不良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从而给学生以优良的社会环境。

杨小菲提出从教育机制上入手[2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培养的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要兼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从而来确保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最后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体验,来抵御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冲击。

参考文献

[1]伊格尓顿, Eagleton, Terry, 华明.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14.

[2]吴鲁平,刘涵慧,王静.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9-135

[3]吴鲁平. 西方发达国家青年价值结构的转型及其社会经济根源——英格莱哈特的“后现代化理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02,21(2):14-21.

[4]吴鲁平,刘涵慧,王静.后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9-135

[5]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Vol.44(1):43-48.

[6]Jencks C. What is PostModernism[J].World Architecture, 1987(4281):846-847.

[7]邢建昌.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几个问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17-22.

[8]阳翼, Aaron Ahuvia, Barbara Carroll. 后现代主义与传统生活方式研究的比较:消费者行为学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89(7):62-68.

[9]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3, V47(5):96-103.

[10]黄勤,张益宁.论后现代主义对消费文化的影响[J].消费导刊, 2008(24):210-210.

[11]曾平,涂永红.浅析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J].閩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01):20-23+27.

[12]孟凡浩. 大众消费社会下的文化转型[D].中国传媒大学,2006.

[13]吕川.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1999(07):3-5+23.

[14]田薇.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V(4):43-46.

[15]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06):10-14.

[16]屈菲.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演进及影响[J].北方论丛,2007(03):127-130.

[17]陈昌兴,干承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青年信仰危机现象透视[J].探索,2010(02):127-130.

[18]毕红梅,刘欢.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05):57-60.

[19]王立衡,宋臻.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核心价值观构建[J].观察与思考,2013(06):47-50.

[20]林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11-15.

[21]杨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68-72.

[22]杨小菲.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21):101-102.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英美文学通俗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塔鲁斯金音乐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逻辑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我国师生关系凸显的弊端及其重构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