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生活化与健全人格塑造

2018-10-15黄许辉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人格资本

黄许辉

摘 要: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在马克思看来,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首先应该是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其次,他应该能掌握自身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真实人格却为资本这一“人格”所替代,资本具有“人格”,而人只具有“物格”。今天,在无法完全消除资本逻辑对现实生活支配的前提下,通过促进伦理生活化来规制资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异化,促进个人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人格;伦理生活化

马克思认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必是一个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人,这个人作为现实的个体能够因为不受外力的限制和制约而拥有人之为人的尊严,他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人喜好去发挥自身的个性及独立性,可以以人本身为尺度来衡量外物,并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完成自我确证。其次,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可以通过全面的方式占有自身全面本质的人。这种全面性能够使得人的生活充实、生活水平全面的提高,在各个领域里全面的发展自己的能力,加强自身同他人的社会交往,拓宽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

一、资本逻辑支配下人格塑造的异化

人应当是以马克思所描述的姿态生活,这种应然状态不是随意的玄想,而是马克思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应有的现实指向。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人格的现存的实然状态:资本力量的扩张使得人没有了“人格”而只有“物格”,相反,资本却因为具备了“人格”而取代了人获得了主体的地位。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个人可能还只是在生产领域受制于资本,但是在现代社会,资本原本局限于生产领域的触手已触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休闲、两性、教育、医疗、养老,种种皆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资本所规定。随着资本执行职能的范围的扩展,资本对人的控制,已从单纯的经济生产领域延伸至他们的生活领域,他们的消费更多的不是为了享受而同样是出于资本增殖的需要,“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人们的私人消费也成了资本的运作的一种必然要求在日常生活领域规划着他们,这表明资本在他们的生活领域也长期发挥支配作用,一切与资本运作无关的行为都被现代人视为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二、伦理生活化助力健全人格塑造

“伦”字意为辈、类以及与同辈同类之人相处的条理、次序;“理”字意为事物的规律。“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范式。这种达到圣贤境界的人格是中国传统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要达到这目标,第一步便是修身,即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自身。除了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派别,比如道家、墨家,提出的有关健全人格的思想也均包括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伦理行为准则。在《道德经》中,老子在树立了复归自然、清静无为的自然人格之外,也塑造了崇尚伦理道德的道德人格,后世道家沿着老子所提出的伦理思路,努力塑造以“圣人”为标准的健全人格。墨家的道德理想就是实现仁义,对于他人,墨子主张“兼爱”,即对陌生人如同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般,处处为他人着想;对于外物,墨子主张“道义高于俸禄”,反对争名夺利而舍弃做人的底线。在西方,马克思以前的伦理思想家因为只注重流于表面的伦理说教,往往把道德形式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而在马克思看来,伦理学不应当只被当作一门专业化、学院化的高高在上的学问,而应当走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课堂上说教形式的伦理往往忽视了伦理的实践品格,并没有将伦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马克思认为,思想能对人的生理活动进行控制、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伦理道德在范导个体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上,更具有治心、治本的功能。在现实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力量在急速扩张,我们在利用资本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规制资本,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伦理的力量去消解资本对现实生活、对每个人行为选择的异化。

三、当下推进伦理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现今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在面向这一奋斗目标的指引和追寻过程中,综合国力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开始期盼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无疑,讲文明、崇道德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能有助于消解资本力量对人的思想、对人日常生活的渗透,从而有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去努力纠偏、形塑健全人格。要想达成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立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行为规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通过网络、电视节目或是报刊等多种方式宣扬他们的动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同时在学校、社区、村委会等处广泛开展以向道德模范学习的主题活动。鼓励和支持人们从当下做起,从细节处出发共同推进伦理生活化的更好落实。另一方面,应当倡导和支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伦理道德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人格重塑。鼓励人们加强理论学习,经常反思自身,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使个人从唯利是图的生活态度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抑制过分的心理欲望,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我们必须倡导人们在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上注重实际践行,在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在现代社会,那种“独处静修”、“闭门造车”,脱离实践的修养注定是失败的,只有将伦理道德观念付诸行动落实,只有在具体的伦理道德实践中,人们才能理解道德伦理的本真内涵,才能培育、锻造出自我的健全人格。

现代社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还离不开资本的参与。因此,如何在利用资本促进发展的同时,又能抵制资本造成的社会整体的发展异化和个人人格塑造的扭曲片面,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今天,在当代中国,探索以日常生活伦理的重构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弱化资本逻辑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和支配,助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出个人健全人格逐步形塑和构建的可能理路,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践行落实等,无疑都正在这些方面做出尝试——这当然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此而努力!

參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版.

[2]《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版.

[3]王传发.《资本:人性与物性的双向追问——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4]汪丁丁.《资本概念的三个基本维度——及资本人格的个性化演变路径》[J].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5]杨桂清.《资本·现代性·人——“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6]贺云.《资本人格化与人力资本化》[J].经济学动态,2003年03期.

[7]廖清胜.《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类道德人格概念》[J].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张明之.《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的自由出路》[J].学海.2014年01期.

[9]张士才,丛大川.《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人格》[J].理论探讨,2002年02期.

猜你喜欢

人格资本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浅论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养成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VR 资本之路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