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论述与方法论研究
2018-10-15邱明涛
邱明涛
摘 要:习近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批判性以区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封建糟粕、坚持实践性以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坚持辩证性以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创新论述;民族复兴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时代价值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对中国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要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阐发和当代构建。
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滋养
从认识论来看,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这一论述将传统文化的定位提升到了民族复兴的高度。传统文化经历与近现代文化碰撞发展延续至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传统文化将与其他世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一)延续性: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最重大的关切莫过于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换言之,时代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围绕着这一个核心,先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学派,因而不断出现各种思想的论争。哲学家冯契先生把它们概括为“古今中西”之争,这意味着它既包含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包含着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它既是政治思想斗争的内容,也表现于近代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之中。事实上,在近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现代性的改造,一些核心观念如进步、竞争、创造、科学、平等、大同、民主等经过近现代“西学东渐”的时代洗礼成为了中国人的近现代传统。这说明,传统文化有着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延续性。
(二)时代性: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
文化发展有其时代性,在文化问题上,要为“今”和為“中”,以当代中国发展为立足点。习近平始终围绕发展道路、实现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来谈中华传统文化,这反映出习近平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即立足本国实际、立足于当代实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其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结合。
(三)开放性: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
在对待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上,习近平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情怀,提出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要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创造新的辉煌。他表示: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开放的,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文明是多彩的,交流互鉴的价值源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自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既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也要认识到文明的独特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面向世界文化的开放性,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世界文化的优秀元素。
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深深地刻印在中华儿女的记忆深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价值论来看,习近平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前提。
(一)核心价值观的立足根基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它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激荡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是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追求,让沉淀于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价值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扬光大。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根基。
(二)文化软实力的深厚体现
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因素对内和对外所展示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变得愈发突出,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丰富源泉、重要基础和强劲支撑。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中国特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思想文化,在今天仍可以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石,努力发挥这一突出优势,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这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精神魂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体现革新的理念,古亦有之。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孕育而生,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延续和升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梦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互相促进中逐步实现的。只有大力弘扬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三、方法:努力實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国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背景下,习近平深刻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史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详细阐述了我们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根本方法。从方法论来看,我们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批判性以区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封建糟粕、坚持实践性以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坚持辩证性既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一)坚持批判性:区分优秀文化与封建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充满各种复杂元素的矛盾体,既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一面,也具有消极低俗、保守落后的一面。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落后与保守的因子,但是就其文明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它活的灵魂来说,则是高度凝聚了中国民族发展史上的文明智慧与精神力量,显示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心理,是我们的先人们及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与提炼。因此,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到坚持批判性,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与封建糟泊;要结合中国当前发展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坚持实践性:适应现代社会与现实生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迅速壮大的今天,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文化的重建,进一步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文化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坚持实践性,使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相适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转化成有益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思想观点,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去,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源动力。
(三)坚持辩证性:反对文化复古与历史虚无
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完全接纳、刻意拔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直至今日,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大错误思潮仍然存在。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绝非明智之举。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既不能唯西学马首是瞻,照搬西方发展模式,又不能固步自封,关起国门搞建设。坚持文化自信而不自负,才能在批判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真正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