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公益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契合与融汇
2018-10-15毛旭
毛旭
摘 要:将以茶文化和公益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会贯通,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意识形态进行诠释,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对茶文化及公益文化进行分析,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从而让大学生更深入理解、加强创新、成为新时代的栋梁。
关键词:茶文化;公益文化;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是各类思想观念、文字符号、行为方式、风俗习性等多元的融合。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茶文化与公益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实践智慧的结晶,它们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与民族的复兴一脉相连。
历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及优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培育的必要性;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谈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中华优秀文化极大程度给养了茶文化与公益文化,通过追根溯源,怎样将两者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提升思政工作的深度,增加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并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二、茶文化与公益文化的契合与融汇
(一)茶文化与公益文化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植根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公益文化,它们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异曲同工,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反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茶道精神与公益精神的思想源泉。从神农氏“嚼青叶”到“采叶烘焙”直至“煎烹饮啜”,数千年来,无数人不断地发明改良,使得这一具有中国烙印的“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仁爱”、“泛爱”、“兼爱”的思想以及“慈悲”的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公益精神都源自儒、释、道等中华经典。《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可见,茶文化与公益文化中的扶贫济困的行为与美德在千年前就被刻画地淋漓尽致,更是有力地证明了两者在文化上的同宗同源。
(二)茶文化与公益文化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不同的人性修养,必然品出不同的“道”与“术”,感悟出不同的“人”与“社会”。茶道求和,“和”是茶文化的灵魂,以“和”助天地合一,天人共存;茶道求真,“真”是将情怀融入自然造化之中,最终达到“道术合璧,通达天地”。茶文化崇尚自然,追求自得之乐,用豁达的胸襟和自然的性情演绎生活与生命。公益活动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这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对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弘扬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公益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共同感,要促进理念的认同和情感的合影,使人们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从事公益工作,帮助他人,快樂自己,实现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2]由此可见,茶文化和公益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形成稳定、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茶文化与公益文化都可以作为和谐社会的源头活水,滋养孕育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三)茶文化与公益文化共同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听茶,听的是传说;看茶,看的是淡泊宁静;喝茶,喝的是愉悦超脱。茶道的核心是“品”,“品茶”不仅是鉴别茶的优劣,也有冥思遐想和领略闲情之意,将人的感情与茶的滋味合二为一。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人生之最高境界大抵如此。如今,一杯清茶已然成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引领着社会文明的新风尚。公益事业越来越成熟,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公益文化,并越发地深入人心,大学生无疑在公益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正接受着高等教育,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但面对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公益活动成为了他们选择释放压力的行为方式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参与到公益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与服务对象近距离接触,体会别人的生活,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生的真谛。所以公益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像是积极向上而富有价值。“饮茶”与“公益服务”已经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从中体会生活、感悟人生,从而让自己和他人有获得感、归属感与幸福感。
三、以茶文化与公益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深化高校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目前,各级政府、各类学校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模式,创新契合机制,真正做到“三全育人”。但是,我们没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精神内涵,缺乏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需要,“走过场”的现象依然
存在。
(一)以茶文化、公益文化为切入点,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球经济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在部分大学生中面临着不亲近、不认同甚至是冷漠疏远的尴尬困境。[4]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于: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偏重理论教化,教育内容缺乏有力的载体;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服务于社会政治,背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靠单一的政治灌输,而要充分发挥思想的阵地作用,更需要其自觉地接受思想的精髓,并得到高度的认同,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品茶”和“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生活方式和社会实践融入思政教育,既能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又能让大学生身体力行,提高其感染力,从而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坚持“三全育人”,将茶文化、公益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学生进入校园到毕业,高校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入学教育、职业规划、课程学习、党团活动、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了解、理解传统文化,直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政工作中,高校要深度挖掘以茶文化、公益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校差异、专业差异及学生个体差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茶文化与公益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应当始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
(三)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思想内涵
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潮流已成为主流趋势,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已成为时代共识。[3]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追求,然而在新的时代,也必定遭到外来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的侵袭,这就要求其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但我们必须坚定意识形态不动摇。加之部分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淡薄,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束缚其思维和行为,应该加以摒弃。此时,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題紧密相连。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并使之成为传承者、创新者与开拓者,大学生也就成了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标志。
四、结束语
茶文化与公益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践智慧的结晶,其精深的思想内涵、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都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其辨别能力,同时增强抵御西方非主流文化的侵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意识形态进行诠释,将大大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奋斗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05).
[2]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编著.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81.
[3]任世强.传统文化精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通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
[4]訾同超.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疏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