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与育人实践协同机制研究

2018-10-15林志煌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

林志煌

摘 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与育人实践机制平台体系,不仅是思政理论研究的深化,同时也更好发挥思政的育人功能,实现服务社会发展。本文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机制内涵,分析思政理论思维的建构和育人实践的建立,将动态的机制与自我教育内化机制互为融合,互相推进,增强思政教育的显性和隐性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育人实践;思维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思想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关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在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性和育人实践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之引。

一、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理思维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发展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领,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进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信息传达,实现对受教育者心理品质、身心观念的“规范”。这种教育过程的具体化,是受教育主体与教育者的一种“博弈”过程。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种构智的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建构的前提是国家的思想体系和政治内容,即高校开展思想教育,“主要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1]综而言其之,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与建构离不开对概念、政策、现象的不断总结、概括、提炼,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批判,形成抽象性、体系化理论,体现理论的社会实用性和理念丰富性。思政理论的研究和教学需要建立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着眼于问题的发现和探索,并构建一种社会和谐发展的“智”,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追问和系统的体系建构。在“立”之前先要“破”,而这种“破”就必须针对现状,生成问题研究意识,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和理解中,构造思维形象,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生成。

(二)思想政治理论的论域——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是抽象、概括的知识凝练,显然离不开具体知识、具体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的沉淀,但作为智慧指导,它却是寓于具体知识、经验、现实之中又超越其现象的智慧。人的思维或者说价值认同是多元的,如何有效的对多元的价值观进行梳理,并进行引导是思政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中,把握主体的认识思维以及价值认识视角,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分析能力,必须切入主体的合理需求和情感认同。它不能通过简单化的灌输模式或行政命令使其强制扭转。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三)思想政治研究与建构的立足点——特定视域中的实践

思想政治体系研究与建构立足点在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及思想意识,即研究学生自律意识和情感信念形成的逻辑系统结构。这种整体的逻辑建构必须立足学生对政治信念、社会情感和心理倾向的实践,彰显和深化人的价值世界。既然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是主体——人本身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所彰显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又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境域,这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和行为规范落实。因此,进行思想政治研究和育人机制构建,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践不是抽象的话语,但却是理论的生活来源,植根于时代环境和生活过程中。只有通过具象的行为来理解价值观念,才能在实践的检验和进展中深化对主体与客观世界关系的理解,才能使人们在深化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的进程中获得精神力量。

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思维定理

从价值意向和需求动力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是通过一定的知识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而这个过程运用的是说理过程,内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通过这些理论的阐释,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所阐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是对社会运行的反映,是社会的价值期待,其原理也在此,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把握和表达主体对思政理论的价值期待效果,必须满足主体的价值体现和个人学习需求,从思想政治内涵和逻辑出发,挖掘其价值蕴涵,从而使思政理论所蕴含的实然和学生自觉实践的应然融合,这个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动态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存在就是通过有效的社会形式,把统治阶级意志为核心和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彻到社会现实中,让人们接受这些内容并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4]使其教育价值最大化呈现。

三、实践育人的范式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全面复兴中华民族接班人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充满竞争活力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嵌入社会实践,切实融入实践育人环节,丰富形式,提升其实效性。

(一)教学研究目标与实践育人手段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增强青年学生的信仰、观念,充分发挥品质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滋养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从国情、时事形势、道德培养出发,直面现实问题,反映现实问题,才能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提高思政理论的说服力。马克思曾经这样表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另一方面,受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合规性,才能有效认同和转化政治认同,价值吸收,自觉内化。因此,要使理论成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内化为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信条,就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体验和汲取,才能形成判断的观念。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究其关键原因是缺乏政治理论的实践,导致其价值认同无法建立。毛泽东曾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6]足可见,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关键内容。

(二)实践育人平台的多元化和成果的理论化

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实践功能的实现,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储备、认知情况、判断能力,层化进行。低年级着重“观察式”实践,围绕国情、社会生活、革命内容进行观察、体验,培育获知能力,为分析判断打下基础;高年级学生则着重“专业化”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将个人的能力锻造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实践对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激发作用。通过理论的实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升华,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巩固,夯实根基。社会实践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应用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倡导的“问题导向”有方法论上实现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羅伊.麦德维杰夫著.苏联的最后一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40-41.

[5][6]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