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特殊群体帮扶教育管理问题探究

2018-10-15韩旻黎晓冬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

韩旻 黎晓冬

摘 要:近年来,特殊群体引发的恶性事件在各大高校屡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不利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如何科学化地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已成为高校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入手,针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存在问题,对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帮扶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帮扶教育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烈,但他们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社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人数逐年上升,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层次原因,其性格的变化既有身心发育的内部影响,也有外在环境不断改变,“逐渐浸染”带来的结果。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高校大部分学生特殊群体中面临的难以逾越的首要问题。目前而言,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相当高,山村贫困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经济压力。每年的高昂学费及其他费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使他们物质上、精神上都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常常伴其左右,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习、生活、娱乐,精神压力非常大。虽然,他们也渴望人际交流,追求友谊,尝试爱情,希望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由于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在学习生活和兼职中往返,他们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因此他们渐渐脱离校园“主流圈”,久而久之,就会心恢意冷,越发孤独。同时,贫困学生还承受着来自社会上的心理压力。

2.学业问题。学业问题是大学生的中心问题。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做“踏板”。但对学习困难型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始终摆脱不掉的梦魔。学习困难型学生在学习能力、掌握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处于劣势,在各类竞赛,如课程考试、体育竞技、课外活动等方面总是处在“失败者”的阴影中,致使他们平时沉默不语,不善于与人交往,办事谨慎小心。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和孤独的特点,班级中好像有他们和无他们没有多大区别,很难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成为校园中被遗忘的人。还有一些学生在对大学认识及定位上出现偏差,适应能力不强,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解脱”了,不需要继续努力。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学习上的偏科、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吃力,进而不想学习,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交往问题。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宠爱与呵护,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自我约束松,要求低。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要求别人,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交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学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互诉衷肠。”可谓是某些大学生交际现象的形象描述。现如今,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那是不可思议的。青年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际日益增多,网络虚拟交往具有两面性,在扩大人际交际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网络虚拟交往一边是鲜活的人,另一边却是符号,虽然符号可传递思想和情感,但无法感受到现实人际交流的情感色彩,长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匮乏而趋向冷淡。加之,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受阻,就会转向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将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致使人际交往出现淡漠与疏离。

4.就业问题。特殊学生群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劣势,使他们在各类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尤其在关系到人生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是如此。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遇阻,难以实现预期的就业目标。就业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和国内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就业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还和用人单位存在一些关系。但就大学生个人而言,难以理想就业与其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特殊学生群体的学生,很多人自身条件不够硬,学业欠佳,没有突出的能力和素质,而性格方面存在缺陷,不善言谈,不愿意与人沟通,对自己缺乏信心,更使他们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我的过程中处于下风。就业困难使特殊学生群体在即将毕业阶段更加心灰意懒,无所事事,而俗话说“无事生非”。加之特殊学生群体长久以来积攒的对社会和学校的各种不满情绪很可能爆发,会给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安全

隐患。

5.适应问题。特殊学生群体一般適应能力较差。正是由于各个方面的“不适应”,才使他们逐渐脱离整个学生群体而成为特殊学生群体。特殊学生群体的不适应多数情况下是对大学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适应。这些学生或是由于大学教育方式的问题,或是由于地区差异而产生的学习基础差,或是大学期间的学习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或是有高中学习太辛苦到大学好好放松的想法,或是一开始就混日子,或是对所学课程、所学专业不喜欢,或是迷恋网络游戏而逃课。由于以上原因的不适应而产生“挂科”后,甚至于“挂科”多门而复读、跟读,就会使他们心理失落,前途迷茫,对学业失去信心。他们挫折心理表现强烈,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或是对领导和老师的要求和管理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消极被动、逃课,甚至故意“对着干”。有的学生感觉心里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学习上的压力导致其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担心,有的在挫折面前甚至“破罐子破摔”。

二、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帮扶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应切实做好特殊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帮扶教育管理工作,系统、准确掌控群体思想动态,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同时针对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的帮扶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以下4点建议。

(一)做好入学和毕业班心理普查,稳定安全教育

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制度,将心理普查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很多大学生心理問题源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只是迫于高考压力和学校家庭关注,心理问题没有显示出来。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学生所受外界约束力,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大大减少,心理问题渐渐凸显。做好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还有就是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动态,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习惯了校园生活的无忧无虑,面对即将来临的就业情况甚不明朗,就业压力往往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毕业班学生心理普查和就业压力心理疏导工作也不容忽视。

(二)优化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

首先针对每个年级的特点建立起以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职业体验与实践、大三求职技巧等为主题的分阶段、多层次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其次,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对存有“等、靠、要”思想的同学,加强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调整心态;对就业信息渠道闭塞的同学,积极为他们创造机会,推荐给适合他们的用人单位;对自卑、内向的同学,要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三)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导向,完善特殊群体的成长平台

发展性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把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体现在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中,就是要为他们构建成长的平台。一是素质拓展平台,素质拓展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发掘新的项目,吸引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增加他们的信心。同时要为他们营造健康向上、公平的素质拓展环境,帮助他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二是社会实践平台,学校要积极为特殊群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和机会。这部分同学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扩大交际圈,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四)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特殊群体学生因其在心理、思想、行为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学术活动,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克服自卑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不仅有助于加强特殊群体学生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起团结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

三、结语

高校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管理和帮扶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帮助特殊困难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积极认知自身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辩证看待社会问题,以健康的心态积极融入社会大家庭。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帮扶教育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创新工作制度,切实开展特殊学生工作,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营造和谐美好校园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剑波.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和教育的价值审视[J].赤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职能的延伸及完善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