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猫”的谚语看中日文化

2018-10-15冯银花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捕鼠习性谚语

冯银花

摘 要: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被称为“文化大百科全书”。中日两国虽然风俗文化各异但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了都产生了不少与动物相关的谚语。本文试通过中日两国对“猫”的谚语的比较研究,反映两国对猫的特殊感情及探究其中两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谚语;猫;文化心理

一、引言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多为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中日两国动物谚语尤其丰富,本文以中日两国的“猫”谚语为分析点,试探究两国文化历史。

二、猫(ねこ)在中日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猫在汉语中的文化释义

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释义有两个:1. 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等色。种类很多。2.〈方〉躲藏。在中国猫最早出现于《诗经》中《韩奕》中的“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一句。据史料记载,我国在西汉时就已经把野猫驯成了家猫,当成宠物豢养或者用来捕鼠。宋代陆佃的《埤雅》中曾有这样一句:“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之字从苗”。这就说明了猫捕鼠这一特点。清代咸丰三年,黄汉编著的《猫苑》,广泛搜集了历代有关猫的典故、诗词及传说故事,分门别类归纳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猫的著作。全书分七部分,还收录了大量关于猫的寓言、传说,是中国古代关于猫介绍比较详细的书籍。

(二)猫在日语中的文化释义

猫在日语中的读音是“ねこ”。《標準国語辞典》中对猫的介绍是“ネコ科の哺乳動物。むかしから家で飼われ、ねずみを捕る”。日本也创造了很多与猫有关的文化。日本古典文学《草枕子》,《源氏物语》中都曾经出现过猫,它们在宫廷中生活,是高贵典雅的象征。而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吾輩は猫である)中,更是把猫人格化,借猫之口来发泄对社会黑暗的讽刺与不满。日本的许多动漫也都以猫为原型,《哆啦A梦》中口袋里随时能变出宝贝的机器猫,《夏目友人帐》中明明是只威力无比的妖怪斑,但平时就像一只招财猫,也会玩毛线球、抓蝴蝶,圆滚滚的体型加上一副蠢萌的表情迷倒众人。

三、中日有关猫谚语的分析

(一)从谚语分析猫的形象和特征,分为猫的外观和习性两类,外形可以分为猫的器官特征,如,眼,鼻,口,爪子,尾巴等。习性可以从生活作息,爱好喜恶,与其他动物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中日关于猫的外形特征的谚语

汉语中常见的谚语有:

“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

“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

“三角猫”比喻憋脚的、不中用的人或事物。

而在日语中这样的例子有:

“猫舌” 因为猫的舌头比较敏感,天生就很怕烫,比喻怕吃烫东西的人;

“猫背” 形容水蛇腰,驼背的人,后背像猫背一样驼起来;

“猫の額” 额头指的是猫眉毛和发际线之间的区域。猫的发际线到底在哪里并不明确,说有则有,说无则无。此谚语正是利用了猫的这一生理特征,用来比喻巴掌大的地方,面积狭小;

“猫鼻” 鼻子通常很湿润,鼻温通常低于体温。而且猫身上的皮肤有厚厚的毛覆盖着,可以保暖,相比之下,裸露在外的鼻子更容易受凉,多比喻比较凉的东西;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 比喻忙的不可开交,人手不够;

“猫の目玉と秋の空”,因为猫的眼睛非常明亮,还可以变换大小,故此谚语比喻为事情变化无常;

“猫の尻尾”猫的尾巴可有可无,用处不大,形容可有可无的东西。

由此看来,中日虽然对猫的定义大致相同,但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猫的认识却又有所不同。较为明显的差别是中文中并不经常使用猫的外形特点来构成谚语,与此相对,日本人则很善于把握猫的器官特征,对猫的观察细致入微,以小见大,总结出的谚语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

(三)中日关于关于猫的习性的谚语

汉语中常见的谚语有:

“猫改不了偷腥” 跟狗改不了吃屎是一样的,比喻习性难改;

“得胜的猫儿欢似虎” 形容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

“猫儿生性爱鱼,却怕把爪弄湿” 想获得珍品却不愿冒险。

“猫儿哭鼠”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

“猫鼠同眠”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捉鼠拿猫”比喻能制服敌手。

“瞎猫碰上死耗子” 碰上了,比喻偶然碰上。

“好奇心害死猫” 传说猫有九条命,怎么都不会死去,而最后恰恰是死于自己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有时是多么可怕。

“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日语中关于猫的习性谚语,如

“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猫に木天蓼”比喻最爱的东西,非常有效果;

“猫に鰹節”猫吃鱼是天性,让猫看鱼,意喻随时有被吃掉的可能性,虎口送肉;

“猫ばば”将拾物昧为己有,干了坏事假装不知情;

“猫顔を洗うと雨が降る”燕子低飞必有雨;

“猫は虎の心を知らず”小人物无法理解大人物的心理;

“猫にもなれば虎にもなる”软硬兼施,刚柔并济。

由以上谚语可以看出,汉语中猫常与鱼或者老鼠一起出现,常以猫吃鱼或者猫捕鼠来表现猫的习性特征。在日语中却很少出现关于猫捕鼠的谚语。还有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都谈及了猫与虎的关系但汉语中更强调猫虎同源,即两者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但日语中却把猫和虎对立起来,认为猫性情温顺,而虎则十分凶猛,两者无法相互了解。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已经开始懂得用猫的习性来观测天气,这在中国的谚语中没有体现。

四、总结

以上就中日两国对猫的认识以及相关的谚语做了摘录和整理,但是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尽管对猫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猫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所体现出谚语背后的意义也存在差异。

对于猫的外形特征中文很少提及,但是日本人对此却观察入微,总结出的谚语寓意深刻。这对于我们今后学习日本谚语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够理解谚语的出处就能较容易的理解背后的意思及其中包含的日本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猫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控制鼠害保护庄稼。人与猫之间就是一种互利关系:猫获得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人类免除了鼠害的困扰。因此在谚语中更注重猫的实用功能。而日本作为南北狭长的岛国,又饱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心理。因此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都认为是自然的恩赐,应该小心呵护。对猫也不例外。他们细心观察猫的特征习性,表现了日本人尊重动物,尊重自然,也重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五版.

[2]標準国語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朱欣雨.从动物相关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科技视界.

[4]李锋传.从日本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

[5]相卓.关于与动物有关的日语谚语特点的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4.

[6]国語大辞典.東京.小学館.1975.

猜你喜欢

捕鼠习性谚语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捕鼠记
习性养成要趁早
捕鼠能手小花猫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说说谚语
拉里不走 唐宁街10号“捕鼠官”续任
谚语趣画(一)
粳型不育系新稻97200A的开花习性研究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