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影响天气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2018-10-15李建明

农家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社会

李建明

摘 要:人工影响天气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并优化现有的生产产业结构,科学补充水分、光、热等作物必需物,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本文将着重分析人工影响天气的重要性,并简析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效益;社会

全球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各地区的极端天气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给农民的作物种植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随意科技的进步,人工影响天气被广泛提出,在农业中的运用也较为成熟,有效地预防和减轻了气象灾害,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人工影响天气的运用现状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为了在短期内,通过各种人工作业手段,使用机械设备来达到干预不良天气的目标,有效地避免气象灾害、资源匮乏而给农作物带来的不好影响,合理利用好生态资源。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云、雾、降水的物理形成条件和自然演变规律,用人工的办法来改变云、雾的微物理结构,影响降水过程。当前采用的作业方式主要有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云、人工除雾、人工防霜等。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项目之前,冰雹、大雨、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人们和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科研人员记忆犹新。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预防自然灾害,人工作业的方式被推广,在抗灾减损、生态环境修复、农业旱涝防御、森林火灾应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多地都已建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基地,涉及的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气象、环境等,地面布设的增雨火箭发射系统达千部、防雹高射炮1500多个,作业范围覆盖全国,可保护面积已达到全国净耕地面积的52.3%,年增雨量达到110亿立方米以上。我国的人工影响天气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逐渐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安全化、高效化,对空中的云、水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再开发、再利用”,减少了人们的财产损失,促进国民经济的提升。

二、人工影响天气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1.缓解水资源的供应

通过开展符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适时利用人工作业,充分开发并利用水资源,增加雨水储备,增大降水面积,增加和流量了,提供更多的水分,为保证农民的收入和政治格局的稳定而作出巨大的贡献,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干旱等极端气候频发出现。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热量降水量也较充分,但由于季节性降水量的变化,夏季汛期过于集中,经常发生洪涝灾害,而秋冬两季降水量过少,造成干旱影响。作物缺水、电力产业的效益也在大幅下降,人们的生活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来解决水资源季节性短缺问题,既能合理利用空中的云、水资源,提高大气的降水效率,又能改善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农民的生产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地区都配备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专用火箭和双管三七高炮,机动性和作业效率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应用天气雷达、卫星图等设备和资料,精确判断空中云层的变化,分析含水量,为人工作业提供准确的时间。

根据国内相关专家的大量研究,实施一次人工增雨能为420平方公里的地区服务,缓解的旱情面积可达55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天气预防系统已经能及时作出干旱警报,帮助技术人员及时采取应急增雨措施,突破了原有的局限,利用对流云块进行大区域的人工增雨,地势平坦的乡镇也能得到降雨。干旱之前的科学调度,增加了降水效果,作业投入经费与直接经济效益的比值增加到了2:47,旱灾问题得到了解决。

2.防灾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的智慧与优势已经融入到防灾减灾工程的方方面面,气象局大力推动现代化人工作业天气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气象与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防灾减灾环节已经更加成熟,更好地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气象局成立了检测预警技术团队,发展短期降水、冰雹、雷暴天气的快速识别和预警系统,搭建一体化的预警业务平台,实现对云层强流的实况检测和预报,发出预警信号,激发预警潜能。初步实现了“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同”的目标,业务流程规范化。同时推进气象区域检测站加密观测资料的完善,实现超阈值检测报警。人工影响天气的预测系统更具针对性,密切关注天气的形势变化,开展实时检测、信息共享和预报预警,及时对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做好预防服务,联合发布预警产品,充分发挥了风险预警服务的作用。在做好干旱、高温等气象服务的同时,利用雷达和区域站的资料,强化强对流天气的实时检测、逐級指导和跟踪,严防短期灾害再次引发的次数灾害。大力推动常态化的人工作业机制,实现人工增雨、人工消雾、抗旱救灾等应急管理,增加水库蓄水条件,消除城市雾霾,改善生态环境。

三、结语

相关人员应综合气象预报,依托现有的技术条件和作业防护四,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科学地修复生态系统,提升宜居水平。在自然环境的维护上,应加强创新,通过新一代的监测平台,以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为建设目的,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气象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袁长焕.人工影响天气对生态环境有破坏吗[N].中国气象报. 2010-04-09 (003).

[2]王玫珏.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军民融合发展[N]. 中国气象报. 2018-02-01 (001).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社会
探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 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催化剂扩散轨迹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试验研究
周口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与管理机制建设现状与经验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基于云降水物理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