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英雄榜(四)

2018-10-15王锡伦

世界文化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伊本郑和西洋

王锡伦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30.汪大渊

汪大渊(1311—·),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

上榜理由: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他一共航海两次,第二次出海回来后,应泉州地方官之请,开始整理手记,写出《岛夷志略》。《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对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诸国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引起世界关注。1867年以后,西方许多学者研究该书,并将其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公认其对世界历史、地理的伟大贡献。西文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31.鄂多立克

鄂多立克(Odoric de Pordenone,1265—1331),意大利人,圣方济各会修士。

上榜理由:他和马可·波罗、伊本·拔图塔、尼古拉·康蒂一起,被誉为“中世纪四大旅行家”。鄂多立克生于意大利小公国弗尤里的珀德农,少时即入圣方济各会,在乌迪内教堂内修道。他终年打赤脚、穿褐衣,以面包、白水度日,立志做一名苦行修士。大约1314年,他从威尼斯起航,开始了其东方之旅。经君士坦丁堡、特拉比松、埃尔兹伦、大不里士、孙丹尼牙、喀山、耶兹特、百世玻里、設拉子、巴格达等国家,经广州入中国,游历泉州、福州、明州、杭州、金陵、扬州、北京等地,取道西藏离开中国回国。后在病榻上口述东游经历,由他人笔录成书《鄂多立克东游录》。此书在欧洲广为流传,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地理学会于1881年在威尼斯为他建立了一尊铜像,表达敬仰之意。

32.伊本·拔图塔

伊本·拔图塔(Ibn Battūta,1303—1377),出生于西北非洲摩洛哥的丹吉尔城,是中世纪阿拉伯最著名的旅行家。

上榜理由:1325年,伊本·拔图塔离开丹吉尔取道陆路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从此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用了26年时间,行程12万余公里,游历了半个世界,足迹遍及亚、非、欧三洲的大地。1346年,他以德里苏丹特使的名义访问了中国。1349年,伊本·拔图塔经过多年的旅途生活,回到故乡。他回忆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情形,由文学秘书穆罕默德·伊本·玉萨(Muhammad Ibn Juzai)笔录成书,游记原名为《异域奇闻览胜》。在这部著名的游记中,伊本·拔图塔详细介绍了他游历世界各地的见闻,描绘了阿拉伯、突厥、印度和中国文明的生动图景,对于了解他那个时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伊本·拔图塔的游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一些国家的史地书要根据他的记录进行编撰、审定,埃及教育部甚至将它指定为教学参考书。至今已有30多个译本,被译成了40多种语言。伊本·拔图塔在旅行记中对中国的泉州、广州、杭州、大都等城市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尤详于各城伊斯兰教徒的情况;关于当时中国与印度、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各地的贸易,以及中国航海船的构造等情况,书中也都有不少记载。此书对研究元代中外关系、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西北诸汗国历史,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蒸汽时代到来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在阿拉伯世界,他获得了崇高的声誉,摩洛哥人将其作为英雄加以纪念。近代天文学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33.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上榜理由:明成祖主政后,明朝廷对海外诸国采取了“以和平外交手段广为联络,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间和平相处局势”的方针。这种方针所谓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就是要建立起一种国际和平环境,既在各国之间消除欺寡凌弱的现象,又使中国免受外患的威胁,并发展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关系。朱棣即皇帝位的当年,就开始了大范围的派遣外交使节活动,这些使臣的主要任务是前往告之新皇帝即位,将继续实行和平友好的政策,同时颁发赏赐,以示怀柔,赏赐的规格也比明太祖时期要高。域外诸国也纷纷派遣使团予以回应,他的“遣使四出招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据统计,永乐年间对亚非诸国派遣使节共61次。这些派往海外的使节,为推动明初外交方针政策的实现,为中国在海外赢得声誉,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对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事业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明初频繁向海外国家派遣使节,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国纷纷派遣使节来中国回访,中国在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的影响达到了高峰,出现了“四夷归附,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永乐皇帝的外交活动不仅在明朝,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34.尹慶

尹庆,明朝永乐年间太监。

上榜理由: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曾两次出使西洋。尹庆第一次出使的时间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十月,他携带明成祖的即位诏前往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包括满剌加、苏门答剌国、西洋古里、柯枝国。他的副使是闻良辅,随行人员有行人甯善等。他们一行于永乐三年九月回京。尹庆第二次出使的时间在永乐三年九月,即第一次出使回国后不久,与郑和同行。出使的国家包括满剌加和苏门答剌国。尹庆是郑和下西洋的先驱者,为明初的航海事业以及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做出了贡献。后人为纪念尹庆把南沙群岛北纬8度48—55分、东经112度12—53分范围的一个群礁命名为尹庆群礁。

35.郑和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上榜理由: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城市和国家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剌哇(今索马里境内)。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其还到过澳大利亚、美洲、新西兰和南极洲等地。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对于扩大明王朝的国际声威,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中国与海外诸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郑和及其率领的庞大船队,在七次下西洋、遍访30余国的航程中,在发展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同时,大力宣传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明,推动当地的文明开化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明的礼仪典制、儒家思想、天文历法、度量衡制、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对西洋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丝绸、瓷器、建筑艺术的传入,各国的服食器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国的钱币流入西洋各国,促进了当地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引进,加快了南洋岛国的开发;明朝典章礼仪制度的传入,则深深影响了各岛国的文明进程。由于郑和及其船队的努力,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文化联系更为密切。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传播,也由于郑和的努力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伊本郑和西洋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伊本·白图泰藏在摩洛哥“迷宫”中
试论伊本?西那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