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日与夜
2018-10-15孙可佳
孙可佳
作为一个地处热带、低纬度的南亚国家,印度的一年四季保持着几乎均等的昼夜长短,清晨的阳光不会因夏至日而提早来临,冬日的晚风也不会吹来耿耿长夜。1月来印度,气温刚刚好,但昼夜温差极大,就如同这里日与夜的反差。
夜 晚
到达德里的时候已是当地晚间10点,从机场一路过来的车流完全不输北京,繁华、拥堵,再加上混亂。一下车,浓烟扑面,味道刺鼻,不好说是雾霾还是含硫的光化学烟雾,印证着尚处财富积累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
这个雾霾的晚上带给了我属于印度之夜的记忆。当包括我在内的姑娘们正在好奇当地人头上高高盘起的发巾是怎么弄的,据说司机不安分的眼神已经从下车开始把每个女孩子从头到脚骨碌碌扫了一遍。这立马让我想起关于印度女性安全与地位的种种可怖现实。来前亲朋好友千叮万嘱女孩子要千万小心,出门需和男生结伴,绝不能穿露腿的裙子和短裤……想想在机场、酒店、快消品专卖店、高档餐厅等几乎清一色的男性服务人员,抛头露面出来做体面工作的女人着实不多,不禁心生感慨,深以为是。
我们创新创业考察团一行通常以集体行动居多,偶尔也会三五成群地逛逛街。在孟买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颇似欧洲街头的小巷子里散步,没一会儿就围上来几个蹭着衣角要钱的小孩子,有的想卖几个气球,有的直接伸着小手。欧洲留学的经历告诉我此刻若是心软恐怕会有财物损失,应该快步走开;小孩子可怜巴巴地追上来,他们光着脚,清澈的大眼睛眨巴着。我不敢多看,想起意大利、巴黎的街头也有相似的情景,也是一些深色皮肤、非白人的小孩子,总追着黄皮肤的东方面孔,可一旦掏了兜,有的孩子便会连拿带抢地把你兜里掏个干净……这个夜晚再次让我对印度的印象蒙尘。
当然印度的夜晚还有很多美好。在孟买逛菜市场就是晚上,各色瓜果如香蕉、黑提、释迦、柑橘的价格都要便宜很多;一条街走下去,满是西红柿和黄瓜的清香味;老太太、小伙子们让人听不懂的叫卖,于我却是既新鲜又熟悉,一条熙熙攘攘的小街仿佛走不完似的。大包小包地拎回来,吃得心生满足,无比惬意。再比如德里的著名景点红堡旁边的集市庆典,像过年时候的庙会,中间是花车巡游、绝活儿表演,旁边是卖小吃、工艺品的一个个摊位,到处人头攒动。这时,我就会暂时忘却印度夜晚的那些危险因素,沉浸在这活色生香的热闹而快乐的氛围里。
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的晚上,月明星稀,空气清新,我终于摘下从德里、孟买一路戴过来的口罩,深深呼吸。这里因IT等创新产业、高科技人才聚集而被称为“印度硅谷”,气候也和美国旧金山湾区有些相似。城市建设比看起来脏兮兮的德里好太多,干净整洁,给人温和、从容之感。在购物中心吃完印度版必胜客,便被五彩斑斓、华美无比的沙丽店吸引了进去。令我眼花缭乱的不仅是美得耀眼的各色沙丽和一股“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印度香料,还有女店员温柔耐心、热情洋溢的英文介绍。印度三产发达,服务业兴盛,这从各公共场所服务人员优质的工作态度便可见一斑。
印度的夜晚也许仍然是充满危险的。身为异乡游客,更多的晚上我选择待在安全的购物中心和餐饮场所,有幸远离了种种危险因素,度过了一个个安详、快乐的夜晚……但我仍然记得,透过车窗看到巷子里那些令人不安的目光,让我始终和印度的夜晚保持距离。
白 日
早上起来的时候,雾霾并不重,天也是蓝的,一层薄雾而已。
绝大多数行程和参观都是安排在白天的,比如去91springboard等创业孵化器交流访问;跟着德里大学的物理学女教授穿过散布在老街里的校区参观;参观国家博物馆,还有比巴黎的凯旋门更巍峨、遥望着大海的印度门……
白天的印度自然也更堵车,因为早晚高峰,因为不那么先进完善的道路建设,还有那些横冲直撞、无视交规的车辆、人和动物。在路上耗费的这些时间刚好欣赏路边的景色。喜欢看孟买的海滩,透过玻璃窗拍一张照片,可以看到三重美景:道旁的椰树,远处小岛上古堡似的白色建筑,以及近处大理石长凳上相互依偎看海的情侣。过一会儿,眼前又掠过高楼大厦、繁华街景……
但这种兴奋很快便消失殆尽。停车场里尘土飞扬,是一片沙子地。下了车一眼看见搭着帐篷住在这里的一家人,穿沙丽的母亲头上顶着重重的锅碗瓢盆。我立马想到那些待在天桥底下或者睡在公园长椅上的流浪汉。可这带着小孩子的一家人居然可以安居在这里!很容易联想起因好莱坞电影而蜚声世界的贫民窟。贫民窟已然成了孟买的一大旅游特色。但并非每个贫民窟都适于参观,都敞开大门欢迎我们这些好奇的外国游客。作为导游的印度小哥带我们去的、也是绝大多数游客们光顾的,是他口中的“五星级”贫民窟。看来贫民窟也因居住条件分出了档次,那么可想而知,多数未被世人所知的贫民窟究竟是什么样子。
过了一座漂亮的大桥,就逐渐走进贫民窟的地界了。进入视野的是低矮的建筑、脏乱的街道、满地的垃圾;再走下去,混杂着工业重金属的刺鼻味道浓浓地扑过来,原来这些浓烟和恶臭来自陶罐烧制厂、皮革染色厂、日化加工厂。黑乎乎、地上乱七八糟堆着工业品的小厂子就挨挨挤挤地杂处于居民区之中,工人和我们这些游客一样没有佩戴任何护具。我不愿在这里多待,一是这味道显然伤身,二是因为地方实在太小了,我们十几个游客堆在小巷子里,站在哪儿都会挡着来回搬运东西的工人。
工厂里情况最好的是为国家公务人员缝制衬衫的制衣厂,地方虽不大,但每个缝衣服的男工都可以吹着电风扇,更没有什么有害物质;他们也和其他工人一样每天上十几个小时的班,可工资要高很多。据印度小哥说,这样的工作可是来之不易,通常“世袭罔替”,由他们的父辈连同制衣工艺一起传下来。小心穿过许多更加狭窄、只容一人通行的小道,走过淌着黑水的街角,偷觑一眼低矮破屋里的家具,不禁想起中国各个时代的那些穷苦人,夏衍笔下旧社会的包身工,《盲井》里的黑煤窑,报道里的尘肺病工人……边想边加快了脚步,因为这巷子太狭窄、太昏暗,烈日炎炎的孟买阳光只能照进来一小束。
出了巷子,街道干净很多,房屋也都整洁漂亮。印度小哥告诉我们,此时尚未走出贫民窟的地界,如此干净的地方是留给工厂主住的,当然他们大多住在贫民窟以外。的确,贫民窟里是可以走出百万富翁的——尽管是极少数人。导游小哥自己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路上看得出来他和那些孩子们、居民们都是熟识,他就生长于此,如今也在贫民窟以外有了自己的产业,也许他身上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可是据他所说,60%的孟买居民仍然居住在类似的贫民窟中,或者说贫民窟才是占据这座现代化城市的主要部分。
幸运的是,贫民窟之行的尾声是给人希望的,导游小哥给我们展示了公立学校和国家新建的楼房。我又回到了早晨兴奋的感觉中。印度的白日终归还是豁然明亮的,它处于阳光之下,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许许多多的景象,繁华的、破败的、整洁的、肮脏的、混乱的、古雅的……一个纷繁的大千世界。
新生·众生
准确地说,我并不是一个来印度游玩的旅客,而是作为创新创业考察团的成员来此交流,和印度的青年学生、创业者、知识分子们交流得最多。而交流中所展现的印度,与那些日夜行程中所看到的印度颇为不同。
和我们面对面畅谈,带领着我们参观、演讲的人们之中,女性的比例高于许多公共场合出现的女性比例,索玛雅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在演讲中也专门介绍了当今印度女性的职业奋斗经历;同各创业中心的女性从业者聊天,几乎感觉不到新闻报道中印度的性别平等问题,她们谈笑自如,也有出色的业绩。
这些年轻人让我相信数据中所说,在国际组织、世界级科技公司、著名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印度知识分子占据着重要职位。印度的街市有再多的穷苦混乱,但孟买的高楼广厦不输于纽约旧金山;印度的文盲比例虽然不低,但有阿米尔汗的电影、萨曼·鲁西迪的名著《午夜之子》享誉世界;印度贫富之差距,有如其白日与黑夜的对比。
印度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历史上长期的英国殖民使各个阶层的印度人早已习惯于英文交际,书店里也没有多少印地语的书籍,几乎人人都说着一口颇为考验听力的“印度味”英语。想起印度女导演迪帕·梅塔的电影里面,印度古典时期的大戏剧家迦梨陀娑创作的《云使》《沙恭达罗》,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台展现;婆罗门等级的“高富帅”拿着红酒杯,说着夹着英文单词的印地语,展现出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
跨文化撞击之下愿意敞开胸怀走向世界的往往是少部分有前瞻眼光的人,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却总是难以根除,正如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性别偏见等,仍然在束缚着人们的奋斗,限制着阶层流动。当然,印度也有尊重自然、善待众生这样的好传统。印度是动物的天堂,街上随處可见懒洋洋的牡牛、活泼泼的松鼠、飞得成群结队的乌鸦和鸽子;流浪的小狗十只有九只舒舒服服躺在地上眯缝着眼睛睡觉,不怕有车辆碾过,更不怕有人把它给捉了去吃狗肉;猴子们翻过栅栏找吃的,卖香蕉的小贩一根接一根地喂给它们吃,猴子越聚越多,小贩喂得乐此不疲。人与动物在现代城市中相处得其乐融融,同时,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也和而不同地共存着。
在印度跟随考察团度过了10天9夜,每一个白昼都充满精彩,偶尔藏着失落;每一个夜晚都潜伏危险,却也给人些许快乐。这就是印度的日与夜,构成对比而又相互交融的日与夜。
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献给最美的爱情的泰姬陵,也有承受着深重苦难与歧视的女性;这里有甘于贫困的底层百姓,也有雄心勃勃走向世界的青年才俊;这里有渴望改变印度的甘地、泰戈尔、阿米尔汗,也有高新科技、IT巨头。如果我们引入后殖民话语的核心符码,以“他者”的眼光看待印度,那么这里仅仅是落后蒙昧、光怪陆离;但若从一个在场的“他者”来理解“自我”的基点,就会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感情。大千世界、万千神佛,芸芸众生,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和乐安详地共生共荣,共同分享着一年四季几乎均等的日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