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考查新动向
2018-10-15温南江
温南江
摘 要:从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来看,命题者有意深入议论文写作过程的内核,有侧重考查论证思维过程的,有侧重考查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统整能力的,有侧重考查交际意识的,有侧重考查论据材料运用能力的,或兼而有之。高考作文题考查方向的深刻变化启示着一线教师要更全面地关注写作过程,在关键性环节上做好有效辅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论证过程;统整能力;交际意识;材料运用
从整体上考察近几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可以发现,作文命题已经深入到写作过程的内核,且在每道题中都有所侧重,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新动向一:侧重考查论证的思维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2015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其中蕴含着重要的考向变化:论证过程的思维难度增加。具体体现在“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要求中。命题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让考生写最具风采的那一个,因为三个人都是候选人,三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应该说三个人都是最具风采的人物,只是不一样的风采罢了。而其用意在于让考生去思考、去权衡、去选择,考查考生在论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能力。所以,这一道作文题的关键就是看考生是否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对这三个人进行了很好的权衡和选择。像这种考查论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能力的作文题,在第二年(2016年)又再次出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同样,这道2016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主要也不是考查立意能力(三条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已经列出,考生任选一条途径都可以,不存在任何难度),而是考查考生在比较、权衡过程所体现出的思维能力。考生在比较、权衡过程中所选择的论据是否客观、全面,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又条理清楚,论证结果是否有充分的说服能力,才是命题者潜藏在这道作文题中的重要考点。
新动向二:侧重考查对碎片化材料的统整能力
到了2017、2018年,思维考查又出现了新的动向,难度又有所增加,侧重考查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的统整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其中“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要求,就是考查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的统整能力。我们来看这些关键词:
一带一路:体现中国全球化战略大格局,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纽带。
大熊猫:中国特有的古老物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交往的使者。
广场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一方面代表着城市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又为城市生活和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中华美食:菜系丰富,色香味俱全,不光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人人皆知,但也给其他国家的人留下了“中国人好吃”的不良形象。
长城: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抵抗侵略的见证者,是中国人民智慧、勤劳、血汗的凝聚物。
共享单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共享、绿色、协作、便民的理念。
京劇: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蕴含多种文化元素,是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空气污染:近年来深受大众关注的话题,反映出中国经济转型期,大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
美丽乡村:是中国政府振兴农村出现的结果,是中国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
食品安全:一方面体现大众对生态、健康、安全的需求,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第三方面反映了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高铁: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体现,又是中国科技、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
移动支付:新经济形式,代表着中国走在了信息化时代的前列。
这12个关键词,每一个都有多方面的内涵,都可以在不同方向上作出解读,12个关键词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展现了当今中国的整体风貌,其中内涵可以说是挖掘不尽的。而题目要求考生从这错综复杂、内涵丰富的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形成有机联系,也就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梳理能力、联系能力、统合能力。可以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华美食”“长城”“京剧”,也可以是代表当今中国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可以是国家层面的大手笔“一带一路”“美丽乡村”,也可以是民众层面的平凡生活“广场舞”“中华美食”;可以是中国社会的美好形象“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也可以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可以是代表文化的“大熊猫”“长城”“京剧”,也可以是代表科技的“高铁”“移动支付”,还可以是代表国家综合实力的“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等等。总之,要求考生能够在繁杂多样的词语中从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角度选择两三个词形成有机的联系。
2018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把这种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的统整能力的考查用到了极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之所以说这道作文题把对统整能力的考查发挥到了极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责任,其联系性不能任意强加,必须把这三则材料放到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而考生能不能由这样的片段材料联系到它背后的历史情境是一个未知因素;二是题目对写作立意方面的要求描述得非常简略,仅有“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的惯常性说法,考生可能会忽略立意方面的要求,甚至捡出一句就开始写作,不从整体上思考三则材料,不过问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题目没有说选取一则或是两则材料来立意,而是“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意思就是说要围绕全部三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来立意,考生能不能在三则材料间建立起统一的观点,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动向三:侧重考查写作的交际意识
除了考查考生在审题立意方面的统整能力外,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还对考生作文的阅读对象作出了具体规定,即“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一方面,阅读对象的限定对写作内容就有了限定。因为考生写的文章是帮助外国青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所以不能整篇整篇地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写外国青年没有任何常识的事物,如果要写也必须深入浅出,让外国青年容易明白。只写中国社会不良形象的一面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也无法达到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的目的。中国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是一个总体趋势,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是很局部的一个方面。还有,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当然是希望他们多了解到中国的进步、发展和文明。外国青年不熟悉的事物,如“京剧”等要慎重考虑写不写。考生如果熟悉京剧,甚至还有所研究,那就较容易,可以写;如果没有多少了解,最好就不写,因为自己都不甚了解,就不可能写得深刻又浅近易懂。
另一方面,阅读对象的限定也对考生的写作过程起到了指引作用,使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始终都能意识到潜在读者的存在,增强了考生写作的交际意识。强化写作的交际意识,是全国卷作文在命题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这之前,我们所有人,包括教师、学生、各种作文辅导资料的编撰者都认为作文是一项表达活动,是以考生为中心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见解、感受、意见、看法、情感等的活动,所出作文题不设特定的阅读对象,无读者意识。而这一道全国卷作文题却明确了特定的阅读者——外国青年。考生就不能不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假定有一位或一群外国青年在,自然而然地会思考这些问题:我应该向他们讲中国的哪一方面或哪些方面,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讲述方式,外国青年听了我的讲述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这篇作文能不能达到让他们读懂中国的目的,等等。
2018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也同样考查了考生的交际意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写作时有交际意识,有情境意识,想象自己写就的这篇文章是给未来和自己一样年龄的人看的。有了这样的交际意识,在写作时必然要多注意切入的角度,内容、思想、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可接受性。
新动向四:侧重考查材料的运用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与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些许变化,体现出思维考查的多样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體,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同的是都考查了对碎片化材料的统整能力,这道作文题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的要求就是要考生充分理解每一个名句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把其中的两句或三句统整起来,形成中心观点,写就一篇文章。虽然在立意上都要求考生有相当强的统整能力,但这一道作文题比起卷Ⅰ的那道还是要难一些。因为卷Ⅰ供选择的12个词语没有理解上的困难,其所代表的丰富内容也是耳熟能详的,而这道作文题中的名句大都是古诗文,并非所有考生都能充分理解其所代表的内涵。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名句内涵,再强大的统整能力也无从施展。
不同的是,2017年全国卷Ⅰ考查了考生的交际意识,而卷Ⅱ考查运用材料的能力,即“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需要考生把自己所选择的那两句或三句话用到自己所写文章的恰当位置,即论据的恰当运用。论据材料的运用关乎多个方面,如论据材料与观点间要有统一性,论据所包含的信息对观点有足够的证明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可作“自强”的论据,却作不了“自信”的论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可用于论证“家国情怀”,却对“自强”没有证明力;“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用来支撑“自信”非常合适,却支撑不起“家国情怀”。还有,名言论据材料与其他类型论据材料的使用要合乎逻辑,名言材料要在合适的地方出现,要让人觉得此则名言论据材料的运用是顺理成章之事,甚至是画龙点睛之笔,而不能让人感觉生硬、突兀,更不能让人觉得是多余。
2015年以来全国卷作文题在思维考查方面的新动向,引发着一线教师的思考:一方面,我们怎么来培养学生对碎片化材料的统整能力?怎么来培养严密的论证思维?怎么来培养交际意识?怎么来培养材料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从写作的全过程着眼,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深度开发,以应对更有难度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