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论述思维在一个平面上滑行

2018-10-15郭吉成

关键词:迪伦鲍勃理由

郭吉成

论述文写作是理性的写作,它最能集中体现一个人写作思辨能力的高低。论述文说到底就是需要写作者去思想,思考,思辨。一般来说,做到这“三思”并不难,而要让这“三思”有深度和高度就有难度了。论述文的写作教学,要突破的也就在这“三思”的深度上。

不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让写作者的思维朝着思考的纵深发展,体现出文章思想的高度,就需要写作者能从果中去探因,从果中去溯源。要具备这样一种写作思维,就需要写作者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追问”,在“追问”中“渐入佳境”,让思想更深入,使论述更深刻。论述文写作教学课如何做到这一点?浙江省2017年论述文教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孙元菁老师的“让说理渐入佳境”课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

孙老师的这堂课,其着力点是在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上。观察其课堂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学主体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事件冲击,观点明确”;二是“理由深刻,论述充分”;三是“语言逻辑,论述严密”。三个环节之间各有相对完整的达成目标: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提炼观点,明确论述态度;第二个环节是在具体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认识材料,让论述的理由更深刻;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具体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建构起清晰的论述性语言的逻辑,彰显思考的力量。孙老师为课堂教学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可以说是很具匠心的。她的匠心就在于,三个环节在不断的铺垫、支撑中,引领学生的思维往前走。

写作教学课,尤其是论述文写作教学课,大多停留在阐释概念上,一堂课常常是从概念到概念,学生的思维没有推进,而是在一个平面上滑行,思想没有被激发起来,思考只在一个概念上打转转,思辨更是谈不上。这样的写作课是培养不了学生思想的深刻性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写作教学的常规,在学生思维的发展上下功夫。我历来认为,一堂好的写作教学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往前走的,无论是论述文写作教学,还是叙述文写作教学,都应该是这样的。很高兴,终于看到了孙元菁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堂优质的写作教学课。

写作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孙老师的课堂教学从“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该不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引入,主线设计为“为鲍勃·迪伦正名,为诺奖申义”来论证、论述。孙老师力图打破常规作文课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动笔实践,在实战中提高写作的核心技能,用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开口说、动笔写。课堂设计的三个板块——提炼一条清晰的论点、为论点增加两条理由、调整论述的语言和表达的逻辑,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一步一步修正、完善自己的论述,又能让课堂展现出作文课实实在在的生成效果。学生和教师都能看到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学到了什么,写了什么,提高了多少能力。

一堂写作教学课的价值正如孙老师所说的那样,应该是让学生的思维“渐入佳境”的,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我们来看看孙老师给这堂课设计的几个主体性问题:

【问题一】如此正式的一个文学奖项却在2016年10月13日颁给了美国75岁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全世界都震惊了。你觉得鲍勃·迪伦应不应该得这个奖?(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确立观点,表明对事件的态度。)

【问题二】在这首描写战争主题的歌中,你看到了些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启发学生要透过事件的现象去看到事件的本质,思维往前走一步。)

【问题三】歌词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很多东西,这样的歌写出来有意义和价值吗?(引导学生从事件中抽象出意义和价值,理性地去思考问题,思维再往纵深走一步。)

【问题四】2016年10月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事件中有几方?我们能不能换一方为鲍勃·迪伦找找理由。(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从培养思维的广度设问,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点。)

【问题五】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理由果然更充分了。可是,这样的语言读起来还不够有力,论述的语言应该是怎样的呢?(从表达逻辑的角度,引导把握论述文文体的语言特征。)

五个问题从文章写作的角度来设计,前后之间相互勾连,具有严密的课堂教学的逻辑关联性。学生在这五个问题的驱动下,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一堂课下来形成了如何形成观点、如何进行阐述、如何进行表达的基本论述方法。同时,除了这五个主干问题外,课堂上孙老师还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不断追问,在生成中推进学生的思考。看下面追问的情景:

师:所以,不仅仅是身份的不同,他们的作品都是关注世界、时代的作品。作家承担的是灵魂的责任,是思想中折射出的对人的关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鲍勃·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个诗人,只是用音乐卧底了五十年。他卧底在哪里?

生:在音乐界。

师:范围再大一些!

生:在民间!

师:范围再大一些!

生:世界的各个角落!

师:所以,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

生:人!

师:是个怎样的人?

生:一个普通却能创作不平凡的作品的人!

这样的追问,就很有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追问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立足于追问的广度和深度上,学生在这样的追问中,培养了思想,激发了思考。可以这样说,这堂课孙老师是在教学生写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带学生学写作的传统教法上。课堂教学需要多一点这样的既有智慧又有激活力的教法。

评价一堂写作课是否优秀,不能不说课堂上的训练。写作课是要有训练的,没有书面的写作训练,我认为不能称为写作训练。但有了写作训练也不一定是一堂好的写作课。听过许多写作课,其写作训练,大多是走走形式,而没有把它作为学生思维提升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是可惜。孙老师的这堂课有三处设计了写作。第一处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受,写出一条认同观点的理由;第二处写作是在作了深入的分析引导后,再次要求学生写一条理由。这两处都是写理由,但很清楚,后一次理由是对前一次理由的更深一层次的阐發,是从表象理由到本质理由的深化。第三处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是要求学生从论述语言的角度对自己前面所写的理由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论述文语言的要求。如果说前两次是要求写对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要求写好,即内容上、表达上要调整自己的语言,符合论述文这类文体语言表达的要求。三次写作训练,有写有修改,目的明确,前后铺垫,学生的写作思维随每一次的写作训练而往前走一步,这样的课堂写作训练是实在的、有效的。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理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绝对理由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你好,我是鲍勃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迟到理由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