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糖主义
2018-10-15梁朝晖
梁朝晖
某天晚上,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A先生的手机响起,是他太太打过来的。她好似告知A先生自己到家了,A先生说正和朋友们吃饭,会晚回家。十几秒的对话,A先生语气轻松、温和,那边的太太估计也是平心静气。另一个朋友问A先生:“嫂子平时总出差,你接送吗?”A先生说:“一般不会,我家离机场远,飞机总误机,太浪费时间。”
话题一打开,大家七嘴八舌调侃着A先生。有的问:“弟妹那么忙,你也不关心点,她不生气吗?”有的逗着玩儿:“你在外面别逞能,回去就得赔礼道歉。”A先生乐呵呵地说:“你们是妒忌还是羡慕啊?”告诉你们,我老婆那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矫情,我的事也少,所以,过着省心。”
大家起哄,让A先生介绍经验。他说了一大堆。我总结了两点:
第一点:搞对象时,以常态交往。A先生说:“搞对象时,人家本来没有什么毛病,都是咱给惯出来的,还以为这就是谈恋爱,其实是咱先变态,天天接送、无微不至、谨言慎行、低声下气。人家适应后,咱结婚后又恢复原样了。结果,人家就不满意了,觉得落差大,咱一直伪装,骗人家。搞对象时,我最大程度‘不装,客气礼貌是必要的,但对方耍脾气我从来都不哄。因为这分手,不遗憾,否则,将来过日子太累。”
第二点:过日子要省心。每个人在外面都很累,先要把自己照顾好,彼此都很健康的时候,夫妻间不要把对方衣食住行的责任都承担过来。喜怒哀乐的情绪问题,更要自己消化。
总结着A先生的话,我想到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心理学大师,早年上他的家庭治疗课,有学员提问:“您太太和您吵架了,您会哄吗?”他回答:“不哄,要给她自己消化情绪的时间。”
关于接送上下班、接机送站的事,我想,这不是义务,也不是爱与不爱的标志。接送的前提是一方有時间、有体力、有心情,得到了这种“待遇”知足,得不到视为正常,也高兴。
最后说一下,“半糖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