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小儿心脏病手术术后护理质量的应用
2018-10-15史小曼
史小曼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小儿心脏病手术与成人心脏病手术一样,具有各种应激反应外,由于小儿身体器官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其免疫及抵抗能力低,加上患儿依从性较低,因此对术后护理质量的要求相对较高,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1]。PDCA循环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的一种管理概念,后来被引用到临床护理中,发展成为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对提高整个护理质量有着积极意义[2]。本研究通过心脏病手术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小儿胸外科收治的心脏病患儿,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各5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0~6岁,平均3.67±1.35岁,观察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0~6岁,平均3.72±1.46岁;同时每组每位儿童皆选1名家长为代表进行问卷调查。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术后患儿进监护病房,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方法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包括4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计划(Plan):
对心脏病患儿的护理基本需求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
1.2.2 执行(Do):
对患儿进行有效护理,①健康教育: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路径:按照时间轴(入院当天、术前、术后住院期间及出院当天)分别进行健康教育,使家长掌握手术相关知识,减少其对患儿疾病知识的缺乏导致的手术失败率,并其提高配合度及减少护患纠纷;②术中护理:术中将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4℃左右,并使用保温毯做好保暖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③术后护理:患儿拔除气管插管后6小时喝水,若无呛咳,再给予奶或者流质饮食,无大碍1-2天后,出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术后指导家属正确的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指导家属正确的观察患儿的反应和肤色;饮食指导:奶量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家属正确按时的服用药物1.2.3检查(Check):加强对患儿的日常观察,尤其每日交班时检查患儿是否有术后并发症出现,以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延误。采取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家长满意度情况。
1.2.3处理(Action):
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训,提高其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及护理技巧;并将未解决的护理问题归纳总结纳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来,从而持续提高患儿术后的护理质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依从性及护患纠纷情况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9 4.3 4%)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率(79.25%),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3.77%)明显低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26.42%),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依从性及护患纠纷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7.36%)(P<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3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通常小儿心脏病畸形复杂程度高,因此临床治疗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一直来是临床治疗的难点[3]。受手术自身操作、麻醉药物的刺激,术后患儿肺部血流动力学会发生变化,加上小儿自身免疫功能低,很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患儿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4-5]。家长的对患儿的高度重视,易导致家长心里应激水平异常,若沟通不当易引发各种护患纠纷,因此术后护理显得至关重要[6]。PDCA循环模式可不断发现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从而改善护理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患儿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护患纠纷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大大提升(P<0.05)。由此可见,在小儿心脏病手术术后护理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加快患儿的术后康复速度,并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从而提升整个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