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肝癌介入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与比较
2018-10-15王熙
王 熙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6)
肝癌介入治疗术是利用介入放射学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血管栓塞[1],阻断肿瘤血供使癌体严重缺血坏死而缩小,达到减轻临床症状及利于再次手术治疗肝癌的目的[2]。由于术后常规穿刺点予沙袋压迫,患者需要术肢制动,保持被迫体位,常出现腰酸背痛、双下肢麻木不适、排便困难、睡眠受影响、心情烦躁等情况,且患者在熟睡过程中往往碰落沙袋而未达到持续压迫止血的目的。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采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并相应的调整患者术后卧位,探讨在病情允许下的合理压迫止血方法及舒适卧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80例肝癌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年龄35-60岁,肝肾功能无损害,无严重黄疸及腹水,全身情况良好可以进行介入治疗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6例。80例中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60例,肝动脉灌注化疗术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手术方法、用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介入术后,术者用食指及中指压迫穿刺点15-20min,放手后观察穿刺点无渗血及局部无血肿后再包扎。实验组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术侧肢体可微弯,下垫软枕,抬高床头15-30°,体位以患者感到舒适为标准。术后排尿困难者可采取坐位、半卧位、站位或蹲位排尿,但要注意重心在健侧肢体[3]。对照组采用弹性绷带包扎,同时用0.5kg沙袋压迫,术侧肢体伸直,只可水平移动,只能床上排便。密切观察两组舒适度及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术后舒适情况
(1)情绪:观察患者神志、感受及感觉;(2)腰背酸痛:以患者卧床时的感受及下床活动后腰酸背痛感觉是否消失为指标。严重者指持续性腰背部不适或需用止痛剂止痛,较轻者指下床活动后不适感随即消失;(3)术侧肢体麻木:以患者的肢体感觉及手法检查触觉、痛觉改变为指标;(4)睡眠及排尿情况:以护士观察及患者感受为指标。
1.3.2术后并发症
观察患者下床后穿刺点局部渗血情况、大便颜色、症状及体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舒适度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舒适度的比较 n(%)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胃肠道损伤及肺栓塞。实验组2例发生穿刺点少量渗血,对照组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肝癌介入手术需使用肝素,为防止术后穿刺点局部出血,常规需要术后采取制动体位。但肝癌介入手术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不同,冠状动脉介入术中要求体内肝素化[4],而肝癌介入手术只需将插入的管道肝素化,肝素用量较少,而且肝素的半衰期为2-4h,抗凝作用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肝癌介入术后4h,患者体内的肝素已被安全代谢,其凝血系统已恢复正常[5],采用改良的压迫止血法并不会造成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的发生率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护理方法由于要求术后穿刺点沙袋压迫止血,为防止沙袋滑脱,患者术肢长时间处于平卧制动被迫体位,患者会出现情绪紧张、腰酸背痛、肢体麻木、腹胀、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问题,引起全身不适,从而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采用改良的压迫止血方法后,由于采用舒适体位,不仅可以消除患者床上排尿困难引起的焦虑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其对术后疼痛的耐受性,而且可缓解腰酸背痛、术肢麻木、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改善食欲和增进睡眠,促进术后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改良的护理方法虽然减轻了对穿刺点的压力,但是并未影响患者的预后。在采用改良的护理方法时,要指导患者避免腹压突然增加的方法,如在变动卧位、打喷嚏、咳嗽、恶心、呕吐时应及时用手按压穿刺点,防止引起局部出血。随着现代护理学观念的更新,寻找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轻其不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本研究认为,肝癌介入术后患者仅采用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卧位,不仅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痛苦,又可减轻护理工作量,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