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认知及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2018-10-15桑小双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词频混合因子

陈 明,桑小双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210094)

一、研究背景

混合教学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发挥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各自的教学优势,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2016年,美国新媒体联盟(NMC)的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指出,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国外学者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将混合学习定义为“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2]。国内学者何克抗指出,“互联网 +”时代的“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即是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随着近年来混合教学的深入发展,这种教学形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及教学评价逐渐完善,基本具备了构成教学模式的五个因素。

事实上,在混合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双主体关系,师生线上线下有效交流,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在混合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人-技术-课堂通过学习环境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有机融合,促进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4]。美国学者 Eric Jensen和LeAnn Nichelsen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新内容或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便学习者能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应用这些内容和技能[4]。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应用,从而逐渐达到深层次学习的效果。如何对这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数据层面的统计与评价,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目前的研究工作较少。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日渐兴起,Long等认为,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者改变决策过程、优化资源分配,及时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并提供支持,改变大学的学术模式和教学方法等[5]。目前,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在线学习平台都广泛应用大数据分析来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参考依据。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分析教与学的过程,分析教师及学生教与学的具体行为及师生关系。本文通过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混合教学改革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技术获得学生对实施这种改革课程的量化评价,从而为这种教学模式改革质量监控及客观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混合教学改革项目的课程教学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595份,有效回收率为62.6%。学生涉及大一、大二、大三等各个年级,课程有护理健康评估与实践、健康教育、生理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等6门课程。涉及医学类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任选课等,涉及医学、工学、理学、经济、管理等学科多个专业。

2.问卷内容

本次问卷从三个方面开展调查,一是收集学生的基本数据,如班级、课程、专业等;二是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指标测评;三是对混合学习的困难及优点进行主观阐述。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涉及到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等多个维度,按照“顾客满意度”评价理念设计问卷,通过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各方面的质量感知层面升华到价值感知层面,最终形成满意度综合评价及延伸至对此类教改课程的忠诚度。为了获得对混合教改课程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确定问卷中各指标的权重。再经过相应的计算方法,得到综合评价得分。调查表中学生主观评价或判断的问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6],即对非常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中立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

3.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在线平台清博大数据及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有: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学习困难及优点等认知与感受情况进行词频分析,对满意度情况进行因子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对混合教改课程认知情况

(1)总体认知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我校6门课程学生对实施混合教学改革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76%的学生清楚混合教学的学习方式,老师就这种学习方式对他们进行介绍或有具体要求。通过课程学习,69%的学生认为较未采用混合学习的课程有收获,且有69%的学生愿意以后继续选择混合学习方式。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比较受学生欢迎。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改革方式受学生欢迎的原因,76%的学生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自己随时随地自主学习,67%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相关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混合学习模式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满足了学习需求,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取得较为明显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对混合教改课程学习难度的认知情况

应用在线平台清博大数据词频统计功能对混合教改课程学习难度回答进行词频分析,词云图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词频数据统计,高频词前8的依次为:学习(35)、时间(33)、网络(16)、作业(14)、需要(14)、平台(14)、负担(14)、学生(14)。具体查看词频相关的答案发现,35个学习词频中有15个是认为自己学习的自主性不够,还有12个认为是花费时间太多。33个时间词频反映的主要是在混合教改课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够,不具备较好的自控力。16个网络及14个平台词频反映的主要是网络运行不够方便快捷,平台界面不够完美。14个作业词频中有6个与学习负担增加有关,3个与学习自主性不够有关,4个同网络平台支持与服务有关。14个需要词频中8个与学习时间长有关,3个与网络平台运行有关,还有3个与自主学习控制有关。14个学生词频答案分析中发现有一半是同学之间交流互动不够,还有少部分反映自主学习安排得不够好。综上所述,混合教改课程学习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习中花费的时间较多,有的学生认为是增加了学习负担;二是网络学习平台的支持与服务还不够完善;三是有部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不理想。调查问卷的客观题统计分析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比如“关于课程学习中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回答问题中,有60%学生承认需要投入较多时间,仅有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关于“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的回答中,有27%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负担,25%的学生认为没增加学习负担,48%的学生态度中立。关于“我校网络教学平台或校园网较好支持线上学习”的回答中,有14%的同学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关于“自己在进行网络学习时能较好自我控制、认真自主学习”的回答中有11%同学坦诚自己不能做到。

(3)对混合教改课程学习优点及帮助的认知情况

应用在线平台清博大数据对混合教改课程学习优点及帮助回答的词频分析,词云图分析结果如下:

图1 对6门混合教改课程学习难度词云图分析

图2 对6门混合教改课程学习优点词云图分析

根据词频数据统计,高频词前8的依次为:学习(90)、方便(32)、知识(31)、自主(23)、帮助(18)、课程(18)、优点(17)、复习(17)。90个学习词频中学生主要反映教改课程方便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同时学习也更有兴趣。32个方便词频回答中有28个答案认为混合教改学习便于复习,可以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习更高效。31个知识词频回答中有22个认为混合教改课程学习便于更好地巩固掌握知识,还有9个回答认为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23个自主词频主要反映可以更好更方便地自主学习。18个帮助及课程词频和17个复习词频主要反映混合教改课程学习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此外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综上所述,混合教改课程学习的优点及帮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学习得更高效、更方便、更有效。二是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及随时随地便利性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三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拓展。调查问卷的客观题统计分析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56%的同学认为采用混合学习的课程较未采用混合学习的课程更有收获。64%的同学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自己随时随地自主学习。54%的同学认为通过该种课程方式学习,提高了自己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6%的同学表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后有收获、有价值,愿意以后继续选择这种学习方式。

2.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情况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次调查中,共有595位学生对其进行的混合教学改革课程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得到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整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31(大于0.8),表明此测评问卷可靠性及内在一致性较好。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表面效度。在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前,曾广泛征求教育类专家、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见,对问项进行了相关检验和修正,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我们通过因子分析办法反映问卷的结构效度(见表1)。其中,Bartlett统计量 χ2=7539.106,P =0.000,这个结果显示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KMO指数是0.951,因子累计方差贡献是71.339%,而且本研究的18个指标的共通性均超过0.5,表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表1 因子的方差贡献

(2)学生对混合教学课程满意度评价指标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它是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具体过程是对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进行处理,在不缺失很多信息的情况下,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18个指标分别在对应的某个因子有较高的因子载荷量(大于0.5),可归结为4个因子,具体由如下一些指标来说明:因子 1由指标 T7、T9、T4、T5、T8、T10、T20、T3来说明,属于学生混合学习效果及认可度方面的评价因子;因子 2由指标 T15、T14、T19、T16、T18来说明,属于教师教学设计及策略方面的评价因子;因子3由指标 T12、T11、T17来说明,属于混合教学过程性学习的评价因子;因子4由T6、T13来说明,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因子。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 因子1 因子2 因子3 因子4混合教学课程中有相关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设计T16 .567 .586 .230 -.054有线上、线下学习方法指导或课程答疑T18 .367 .559 .459 .085课程学习中合作学习或小组学习情况T12 .256 .253 .765 .038课程线上学习讨论情况T11.437 .192 .686 .034线上、线下有作业、阶段性考核或报告等过程性学习内容T17 .175 .467 .648 .097是否增加学习负担的认识方面T6 -.113 -.261 -.115 .810混合教学课程学习中时间投入情况T13 -.019 .248 .209 .765

(3)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综合满意度评价

因为各因子对满意度的影响大小不同,若要获得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综合评价情况,应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再进行综合评分。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前两种方法均为主观赋权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比较客观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信息(见表3)。

表3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3,可建立相应的因子得分模型:

F1=0.109T3+0.245T4+0.213T5+0.170T6+0.33T7+0.232T8+0.304T9+0.123T10-0.004T11-0.143T12-0.034T13-0.133T14-0.131T15+0.055T16-0.214T17-0.088T18-0.093T19+0.095T20

F2=-0.218T3-0.193T4-0.099T5-0.137T6-0.146T7-0.045T8-0.086T9+0.101T10-0.253T11-0.178T12+0.121T13+0.431T14+0.458T15+0.210T16+0.068T17+0.158T18+0.267T19+0.108T20

F3=0.268T3+0.047T4-0.025T5-0.096T6-0.146T7-0.109T8-0.173T9-0.119T10+0.48T11+0.583T12+0.004T13-0.151T14-0.189T15-0.152T16+0.396T17+0.121T18-0.012T19-0.089T20

F4=-0.104T3-0.015T4-0.061T5+0.638T6+0.079T7+0.117T8+0.118T9-0.005T10-0.009T11-0.044T12-+0.566T13+0*T14-0.02T15+0.004T16+0.006T17+0.051T18+0.018T19-0.060T20

综合得分为:

F=(28.747%F1+20.155%F2+14.896%F3+7.541%F4)/71.339%

=0.027T3+0.052T4+0.046T5+0.077T6+0.070T7+0.070T8+0.075T9+0.053T10+0.026T11+0.009T12+0.081T13+0.037T14+0.035T15+0.050T16+0.016T17+0.040T18+0.037T19+0.044T20

因子得分是通过对各指标得分标准化后计算获得的,这是考虑到不同数据间的量纲不一致,因而必须要无量纲化。模型中各指标系数实际反映的是该指标对综合得分评价的影响大小,但因子综合得分并不能直接判断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实际满意度的评价,需依据综合因子得分模型中各指标系数权重来确定原模型中各指标的实际权重。即:

Ti的实际权重(Ci综合因子得分模型中Ti的系数)

经计算,各指标的实际权重为:T3(0.032)、T4(0.062)、T5(0.054)、T6(0.091)、T7(0.083)、T8(0.083)、T9(0.089)、T10(0.063)、T11(0.031)、T12(0.011)、T13(0.096)、T14(0.044)、T15(0.041)、T16(0.059)、T17(0.019)、T18(0.047)、T19(0.044)、T20(0.052)。

加权汇总后,得到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的综合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80分,介于比较满意(4分)与一般(3分)之间,即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最低得分为1分,最高得分为5分,得分在4分以上的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31.93%(190人)。得分低于3分的学生占总调查对象的6.22%(37人)。

三、讨论与建议

1.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满意度较高

讨论。本次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学生对实行混合教改的课程评价是基本满意的,满意度评价的均值为3.80分,介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评价得分在比较满意(4分)以上的学生比例占到31.9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数据观察发现,本次调查的6门课程虽然课程类别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教师和同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活跃度较高。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发现这些课程老师进入平台次数至少30次以上,有的课程老师进入高达290次,发布通知、布置作业、添加资源、发布问题、进行测试。学生进入课程人均19次以上,阅读材料、上交作业、在讨论区发贴或发文、提交测试。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多,形成教与学的合理闭环。通过课程学习,绝大部分认真参与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具有良好的学习体验,自然能形成价值认同,所以对这种教改课程的满意度、忠诚度比较高。

建议。混合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关键是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布置任务、组织交流、反馈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保持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相互交流、讨论等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动力,这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只有实现师生角色转变,才能真正达到混合教学改革的目标。

2.混合学习效果、教学设计是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讨论。本次调查从多个维度来反映学生对混合教学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从前面因子分析的贡献度来看,由大到小依次是学生混合学习效果及认可度(28.7%)、教师教学设计或教学策略(20.2%)、混合教学过程性学习(14.9%)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7.5%)。学习效果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质量好、结构清晰、乐意学习相关资源、学习能自主安排、能激发学习兴趣、有相关的情境学习、学习有收获、愿意继续采用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混合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是决定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教师只有真正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内容的良性互动,才会让学生心理感受达到自己学习的期望值,产生价值认同,学习的满意度会较高。

教师的教学设计及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师有教学魅力、教学内容清晰、重点突出、有线上线下指导及答疑、有相关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设计、课后有总结反思等。因为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要师生转换角色,教师要发挥引学导学作用,因此教师要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大量的教学引导。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帮助他们培养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和交互性学习。混合学习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的辅导都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教师花费许多时间进行备课设计。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教师网络备课行为直接决定学生的在线阅读行为,教师网络的引导与协助行为同样正向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反馈[7]。

建议。混合教学模式是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因此,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学的基本准则。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一样,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及考核标准。教师应事先设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预评估方案,并且营造在线、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而深度加工知识,并逐步进入深层次学习的境界。

3.实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对师生关系有积极影响

讨论。实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会增加教师备课及学生学习时间,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从调研统计可以发现,实施混合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教与学上。从相关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到,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资源的收集制作、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反馈、教学的总结与反思等。学生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课程学习上,在问卷回答中,一般学生反映要花费近2倍的时间。我们在统计分析中有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学生花费时间明显增加,但许多学生并不认为这是增加了学习负担:在595份问卷中有380名的学生回答花费较多时间在课程学习上,这其中仅29%的学生认为是增加了学习负担,而64%的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学习方式有收获或有明显收获,71%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自己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中花费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价值认同。事实上,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的单主体教学,向现代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重视知识能力一体化培养的双主体教学的转变。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这种互动又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师的评价与期待、有效地组织学习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主体参与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自主性、创造性,真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建议。在混合教学模式中,要克服以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交流互动环境。现代著名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主体间的“我—你”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8]。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没有面对面的约束与拘谨,这种平等的互动关系更容易实现。

4.实行混合学习模式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

讨论。在对学生的调研结果中,第四个影响因子是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混合学习模式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时间、网络与学习自主性。时间是可以自己支配的,而网络和学习自主性与相关的支持和服务有关。网络方面,因为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设置校园网内访问学习,而现在学生更习惯使用手机学习,经常需要外网访问平台,外网登录不畅、平台使用界面不够友好会影响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趣与热情。这提示我们今后要维护好外网访问学习平台的功能。

学习的自主性问题,一方面是与个人自控力等个人因素有关,还有很大一方面与教师导学的支持和服务有关。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11%的学生坦诚自己不能做到认真自主学习,这其中有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组织方式不够有效,所以对课程学习不是很有兴趣。这在不同的课程之间能看到差距。如果教师只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放些资源、发布通知、布置作业,不进行线上线下有效的组织、回应与反馈,致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是增加学习负担。反之,我们在统计中也发现,教师频繁登录教学平台,及时回应学生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多的课程,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教师导学的支持与服务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积极影响的。

建议。在混合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参与程度是核心,学生与教师应形成线上线下密切的新型互联网师生关系。此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界面的关系都会影响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认同度。随着网络学习空间升级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应建立更加精确、及时的学习服务评价机制,一方面是为学生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要优化平台界面的设计,使其尽可能扁平化,更加人性、科学、合理,方便师生使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评价让学习者学会自我探索、自我监督。这对混合教学质量保障具于重要意义。

四、总结

混合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学习传统本源的实践与升华。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既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也是对传统学习理念的回归。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终极目标。本文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今后还可以就课程之间的差异、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模拟方程分析,以了解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词频混合因子
混合宅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社区公园归属感营建要素研究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油水混合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云存储中支持词频和用户喜好的密文模糊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