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8-10-15王舒亚剑郁继华金刘晓奇魏守辉
王舒亚 吕 剑郁继华金 宁 金 莉 刘晓奇 魏守辉 高 峰
(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同时也是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光与激素信号、糖信号一同调节植物的一些代谢过程(李承志 等,2001;李德全 等,2004;齐连东,2006)。光还参与植物种子萌发、茎叶生长、叶绿素合成、诱导花开放和果实生长整个过程(廖祥儒 等,2001)。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茄科番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西红柿、洋柿子等,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郑新 等,2010)。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主要蔬菜生产设施类型(曹阳,2009),光照是日光温室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温室内温度和湿度条件的能源(谢景 等,2012)。番茄为喜光植物,同时也是北方日光温室越冬蔬菜的主栽种类。但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春季阴雨天气多、光照强度大于30 000 lx的平均时间为4.5 h(祁光斌 等,2016;祁娟霞 等,2016),容易造成幼苗徒长、落花落果严重、果实发育缓慢、病虫害多发等情况,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王洪安,2011;郝东川和司雨,2012;赵根 等,2013)。
在日光温室栽培中,补光是缓解光照时间不足的有效手段。通过补光处理,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的光环境条件,可以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品质改善和产量的形成(Ouyang et al.,2003;Dougher &Bugbee,2004;王绍辉 等,2006;郑洁 等,2008;Massa et al.,2008;崔瑾 等,2009;Li & Kubota,2009;曹刚 等,2013;刘庆 等,2015)。LED 作为温室补光中最理想的光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需求精准地调制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并且LED为冷光源,节能、环保、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且光源装置多样化,有很广泛的应用环境,可贴近植物照射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在LED光源条件下,植物可以正常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刘文科,2016)。本试验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以LED植物生长灯为光源,研究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温室补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非耕地农业产业园区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酒泉绿之源现代农业育苗中心提供的绿源99。LED光源为深圳厚屹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Y-115CM-36×3W-RB型红蓝光(R∶B=7∶2)LED植物生长灯,额定功率108 W。
采用基质袋栽培,2017年11月12日定植,12月15日开始补光处理。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补光1 h(A)、2 h(B)、3 h(C),以不补光为对照,单因素区组设计,每处理6次重复,每重复按“S”形选取18株植株测定相关指标,于12月15日进行第1次指标测量,以后每10 d测量1次,共测量5次,至2018年3月20日补光结束。
1.2 补光设置
如图1所示,光源设置在作物行间(垄面垂直方向)距作物顶部20 cm处,光源高度随番茄植株生长进行调整,保证各处理番茄植株冠层上方的补光光强为3 400 lx,南北水平方向距南底角和后墙各1 m。A、B、C处理每槽安装光源5根,共计使用光源90根。每处理之间设置3槽保护行防止处理间相互影响。日光温室盖帘时间为17:55,补光控制系统开始补光的时间设为18:00。
图1 补光设置示意图
1.3 测定指标
采用钢卷尺测量株高,游标卡尺测量基质上2 cm处植株的茎粗。叶片数为从子叶以上1片叶算起至顶部纵径大于5 cm 的叶片为止,叶面积的测定为补光开始时选取番茄植株从顶端向下第3片功能叶固定测量(薛义霞 等,2006)。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植株地上、地下部鲜质量,称完后在105 ℃下杀青30 min,80 ℃下烘干至恒重即为干质量。记录番茄的成熟时期,在果实成熟后,分期收获并记录各个处理小区果实的单果质量、单株果数,最后折算成667 m2产量。在结果盛期采收结果部位和颜色一致的果实测定品质指标,VC含量测定采用二甲苯萃取比色法,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有机酸含量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并计算糖酸比。LED光源耗电量采用单相电子式电能表计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SPSS 19.0及Origin 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图,显著性分析采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图2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2.1.1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补光10 d后,B、C处理番茄株高较CK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8%、11.8%;补光20 d和30 d后,B、C处理的株高均显著高于CK和A处理;补光40 d后,B、C处理的株高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17.7%、15.8%,A处理的株高也较CK显著增加,增幅为7.4%。
2.1.2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补光10 d和20 d后,C处理的茎粗与CK差异显著,增幅分别为3.0%和6.3%;补光30 d后,A、B、C处理的茎粗均与CK差异显著;补光40 d后,B和C处理的茎粗与CK、A处理差异显著,增幅分别为3.5%、3.4%和4.2%、4.1%。
2.1.3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补光0~40 d,各处理番茄叶片数均无显著差异。在补光30 d和40 d时,叶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B>A>C>CK。
图3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图4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叶片数的影响
2.1.4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补光10 d后,C处理番茄叶面积显著大于CK、A处理,增幅分别为16.9%、14.8%;补光20 d和30 d后,B、C处理叶面积均显著大于CK;补光40 d后,C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CK、A、B处理,增幅分别为20.8%、9.2%、6.4%,A、B处理叶面积显著大于CK,增幅分别为10.6%、13.5%。
图5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叶面积的影响
2.2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植株干、鲜质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植株干、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植株生物量的积累程度,根冠比是反映植物根系与地上部分生长协调的重要指标(陈晓远 等,2003)。从表1可以看出,C处理番茄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全株干质量均较CK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1.7%、15.8%和43.8%;其余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干、鲜质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2.3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表2反映了不同补光时长下番茄产量组成的差异。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和产量的排序均为处理C>B>A>CK。其中C处理单株结果数较CK显著提高7.1%;B、C处理单果质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4%、14.1%;C处理产量较CK显著增产7.0%;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VC和糖酸比是衡量番茄果实品质和口感风味的重要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C处理番茄果实VC含量与CK、A、B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增幅分别为10.8%、7.7%、4.5%;C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显著高于CK和A处理;各处理的有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
2.5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与CK相比,C处理每667 m2利润增加529.8元,A、B处理每667 m2利润则分别减少41.4、262.8元。
表3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表4 不同补光时长对番茄经济效益的影响(以667 m2计)
3 结论与讨论
光对番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红光(630~660 nm)是蔬菜生理辐射光谱区中反射比例最高、吸收绝对能量最大的光谱波段,蓝光则促使番茄叶片气孔张开,两种光质均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能量(张欢,2010)。以红、蓝LED光源对番茄进行补光有利于植株的营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增强(李雅旻 等,2016;韩文 等,2018),从而增加番茄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
本试验中,与CK相比,补光2、3 h可明显增加番茄植株的株高和茎粗,且补光3 h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与张红艳(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补光2、3 h明显增加了番茄的叶面积,且补光3 h处理效果更佳,这与李海云和刘焕红(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补光2 h和3 h均能明显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
与CK相比,补光3 h显著增加了番茄植株地上部的鲜质量、干质量和全株干质量。此外,补光3 h能显著提高番茄的单株结果数、单果质量和总产量,其中总产量增加了7.0%,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补光3 h还能显著提高番茄果实中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这与王洪安(2011)、赵玉萍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补光3 h可以显著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番茄果实的风味和口感。
综合各项指标来看,补光3 h可以作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越冬番茄补光时长。但光源的布置密度和位置是否可进一步优化调整,降低补光成本,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