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围术期的作用评价
2018-10-15宋丽媛郭成冉
宋丽媛,郭成冉
(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为发病率较高的视网膜血管病,将造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影响患者视力[1]。当前临床上通常使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在围术期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拓宽患者健康知识面,促进手术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将70例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P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程健康教育应用于PDR围术期的作用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期间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PDR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平均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全部患者经检查确诊为PDR,具有手术指征,不存在精神障碍患者。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0:15,年龄42至70岁,平均(56.2±4.2)岁,PDR IV、V、VI分别5例、22例、8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1:14,年龄43至70岁,平均(56.1±4.1)岁,PDR IV、V、VI分别5例、23例、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理干预、术前准备、术后指导等。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健康教育:
术前健康教育:基于患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综合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PDR知识、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讲解给患者,并介绍玻璃体切割手术效果比较好的实例,增强患者疾病治疗信心;将手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患者与家属,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将玻璃体切割手术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告知患者,保持患者术前最佳状态。
术中健康教育: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介绍手术室基本情况、手术中使用的设备与器械,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
术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安慰、鼓励患者;叮嘱患者与家属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3 研究指标
(1)护理前后不同组别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将我院自制的健康知识问卷发放给患者,分数0~100,分数越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2)不良事件。
1.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构成比”,检验方法分别为t和x2,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不同组别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护理前,不同组别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所提升(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护理前后不同组别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s,分)
表1 对比护理前后不同组别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s,分)
注:相较于护理前,aP<0.05。
组别 例数 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72.15±3.74 80.12±4.52a参照组 35 72.36±2.88 86.54±3.88a t 0.263 6.376 P 0.793 0.000
2.2 不良事件
研究组术后再次出血1例,不良事件出现率为2.86%(1/35),参照组术后再次出血、继发青光眼分别4例、2例,不良事件出现率为17.14%(6/35),研究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比参照组低(x2=3.968,P=0.046)。
3 讨论
现阶段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方式。该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术中出血量大、剥膜难度高,严重干扰眼内组织,并且在手术后短时间内视力改善并不明显,甚至发生一过性视力下降等问题[2-3]。由此可见,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意义重大。全程健康教育作为围术期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治疗配合度与手术效果的提升十分关键。
本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健康知识掌握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全程健康教育在促进患者掌握健康知识上的优势作用;研究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提示全程健康教育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护理人员通过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切实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将更加细致、全面的服务提供给患者。患者在健康知识的熏陶下可逐渐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注意规避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并将其传播给家人,提升家庭护理的科学性;另外,健康教育还能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的能力,形成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正面激励作用,自我疏导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综合以上内容,将全程健康教育应用到PDR围术期护理中,在改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出现率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