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2018-10-15葛冬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收缩压血压护理人员

葛冬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300)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患者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1]。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机体内的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结构与功能造成影响,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的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本院将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年龄在4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5.32)岁;治疗组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3~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5±5.5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其中包括在患者入院后,对其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告知患者医院的规章制度以及注意事项,常规给予药物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其中具体流程包括:(1)心理护理,患者在早期由于疾病的影响,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现抑郁而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心理安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坚持治疗对健康恢复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关爱,从而使其从容、乐观的面对治疗,健康战胜病魔的信心。(2)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用药前,应告知患者本次使用药物的治疗方法和目的,且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方可给予药物。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中,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密切的监督,强调不能擅自停药或改变药物的剂量。(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高营养、高纤维的清淡饮食,严格控制每日钠盐的摄入量,鼓励多使用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并劝诫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对症状稳定的患者,鼓励多进行户外活动,如跑步、游泳等,并在患者活动期间需有专人看管,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告知患者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持充足的精神。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干预前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情况

3 结论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中将高血压分为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尚不清楚而以血压高位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故又称为高血压病,有学者研究表明[2],可能于遗传、饮酒、吸烟、过量摄盐、超重、缺乏锻炼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且占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的90%以上,该病在目前尚难根治,但能得到控制;而继发性高血压,当血压升高时有明确的原因,因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于多种因素有关,故亦称为多原因性高血压,其发生原因比较简单而清除,故又称为单原因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中的5%~10%。而在我国,由于人们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缺乏,导致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发展。因此,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实施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健康的恢复。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猜你喜欢

收缩压血压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最怕啥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