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在改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效果观察

2018-10-15汤晓云王晓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白血病计数血小板

汤晓云,米 雪,王晓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本文作者结合在我院化疗治疗的12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研究个性化护理在改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化疗治疗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43.19±5.25)岁,急性髓系白血病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观察组男34例,女28例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2.85±4.7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4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治疗方式和疗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个性化护理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患者的治疗自信心,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及时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忧,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进一步促进化疗的顺利进行。

1.2.2 环境护理

确保病房环境舒适、整洁,温湿度适宜,并定时通风、消毒,每天进行3次空气消毒机消毒。同时严格控制探视时间与陪人数量,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病房环境。

1.2.3 抗感染护理

化疗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引起血小板下降,机体免疫力低下.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皮肤整洁,密切观察血小板回升情况.做好口腔、呼吸道、肛周等处的抗感染预防,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2]。

1.2.4 出血护理

出血是白血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如果无出血倾向,患者应保持充分休息,护理人员应重点对皮肤、黏膜出血点进行观察。告知患者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坚持无菌操作。同时重视对患者瞳孔、血压等指标的观察,如果发现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止血处理。

1.2.5 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合理进食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指导患者科学、合理进食,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通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并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1.2.6 血小板输注护理

血小板在体外存活时间大概为7 d,如果不能及时输注,应在室温内保存,并每隔5 min进行温和振荡,防止发生聚集失去活性,注意保存温度不可低于4℃[3]。在输注前应进行三查七对,并轻晃血袋,禁止剧烈摇晃,以免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在输注过程中应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合理控制输注速度,并尽量在1 h内输注完成,以保持血小板的最大活性。如果输注前发现存在血小板凝块,可用手指轻捏为悬液进行输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对比(±s)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见表2)

3 讨 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患者出血的几率。临床可通过输注血小板以缓解出血症状,以防止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由于血小板输注价格较为昂贵,且可能传染疾病。所以临床应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以降低白血病化疗风险,提高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促进化疗后血小板水平的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即实施心理、环境、出血等方面干预,能促进血小板指标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情绪反应,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猜你喜欢

白血病计数血小板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古人计数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