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2018-10-15杨佩芸孙明威张志勇
李 勇,杨佩芸,孙明威,张志勇,于 波
(1.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2.成都理工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3.黑龙江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0 引 言
石墨烯的结构是六边形的网格形式,以碳原子的堆积为主,其中的二维晶体结构也十分理想。与石墨的电子结构相似,石墨烯中的碳原子也具有很强的sp2杂化。任何一个碳原子均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贡献出一个未成键的电子,以提升石墨烯整体的导电性。另外,石墨烯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十分独特,尤其在储能领域,可用于制作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1 石墨烯的空间结构及制备方法
1.1 石墨烯的空间结构
石墨烯主要由单层碳原子组成,可以承载远大于自身重量的物体。相关实验数据表明,1 m2的石墨烯可以承受4 kg的重量,其自身质量仅有0.77 mg。可以看出,石墨烯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且石墨烯的理论表面积较大,能够达到2 630 m2/g。正是由于上述性质,石墨烯在复合材料的制备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此外,石墨烯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导电率能够达到106S/m,是电极材料的良好选择。除了上述性质,石墨烯本身还具备导热性和透光性,且透光率在97%以上。在理论导热性能对比上,它达到了铜的10倍多,足够支撑石墨烯在光学和热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石墨烯的制备方式
1.2.1 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成本较低,制备过程中主要是对热解后的石墨进行反复剥离,最终得到人们需要的石墨烯。在该方式作用下得到的石墨烯能够满足各个实验室的使用需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由于该种方式容易受到制备规模的限制,无法对石墨烯进行商业化生产[1]。
1.2.2 温化学合成法
该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化学手段实现石墨烯的分离氧化,最终得到石墨烯。该项技术主要是对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进行修饰,确保氧化石墨烯胶体的形成,之后通过化学原则制备石墨烯。上述方式适合应用于膜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但产品存在很大缺陷,严重限制了该种制备方式的应用前景。
1.2.3 金属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整体来看,金属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使用原理十分相似,都是对衬底表面的碳原子进行利用,以扩散形式为主,将碳原子组成的石墨烯岛片连接在一起。二者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区别,金属外延生长法主要在真空条件下发挥作用,后者应用时需要一定的大气压力,金属衬底也会以多晶箔片为主。成本对比上,后者成本更低,与石墨烯的规范化发展趋势相类似。2009年,美国奥斯汀大学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了石墨烯薄膜,这将铜的价值在衬底中体现出来。站在制备成本、规模等角度考虑,化学气相沉积法有望实现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除了上述制备方式外,还包括有机小分子合成法等制备方式,均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且优缺点极为明显。
2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2.1 在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在锂离子电池应用方向,石墨烯负极主要以高功率电池的生产和制作为主。因为该项应用对材料的动力学性能要求极为严格,所以负极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具备良好的电子传输通道;第二,具备单独的锂离子传输通道。石墨烯本身具备良好的导电性,确保了电子通道的有效形成。石墨烯片层表面尺寸处于纳米级别,促使锂离子的扩散路径较短。在石墨烯和锂离子结合过程中,可以在整个外表面中同时进行,提升了传输性能。整体来看,石墨烯的储锂容量与片层堆积方式存在很大关系,导致电极之间的容量出现较大差距。相关研究学者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使用50 mA/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时,石墨烯材料的比容量能够达到540 mAh/g。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加入C60,层间间距便会提升,最终的比容量将达到730~784 mAh/g。在经历几十次的往复循环后,所有容量都会出现衰减现象。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学者对石墨烯作为电源负极展开了深入研究。2009年,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学者借助于氧化石墨膨胀的方式,对石墨烯纳米片进行了制备,促使比容量达到了600 mAh/g。虽然石墨烯的比容量较高,但脱嵌锂的电位平台展示尚不明确,导致其电位数值较大。如表1所示,石墨烯的整体放电容量主要集中在1.0 V以下,这些容量大概占总容量的84%。
表1 石墨烯电极放电数据表
2.2 在复合电极中的应用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石墨烯复合电极的制备。由于石墨烯本身具备较强的机械性能,可以适应电机材料体积变化的同时,优化这个系统的导电性能。例如,在硅和锡等金属材料应用上,可以进一步提升理论比容量。一般来说,硅的比容量最大为4 200 mAh/g,而锡的理论容量只有990 mAh/g。在实现嵌锂后,前后体积将会产生严重变化,并使得部分活性材料出现碎裂等问题,进一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性能。另外,在石墨烯添加过程中,可以得到性能较高的负极材料,最终起到导电剂添加的功效。为了展示研究效果,美国学者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需制备氧化石墨烯等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与纳米颗粒相比,循环稳定性具有明显提升。经过50次循环后,展示出的可逆比容量会高于2 200 mAh/g;经过2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依然不低于1 500 mAh/g[2]。
2.3 在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过程中,石墨烯的性能渐渐突显,尤其是在二维高比表面积上具备特殊结构。该项特点进一步提升了电子的传输能力,最终全面改善了正极材料导电性能,提升了锂离子的传输能力。另外,在过渡金属磷酸盐中,存锂开放空间较大,属于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一种。例如,在LiFePO4的应用过程中,除了低成本特点外,毒性也较低。但是,由于导电率之间存在差异性,引起了系统容量的极具缩减。此时,需要将石墨烯与LiFePO4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利用石墨烯中坚韧的网状导电结构维护导电性能,最终提升整个材料的倍率性能。站在应用角度来说,石墨烯对LiFePO4表面进行了全面包裹,整个包裹厚度在2 nm左右,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能。
2.4 作为导电添加剂的应用
石墨、Super P等物质均是电机材料中常见的添加剂,如果能够将石墨烯与其他类型的添加剂作用在一起,同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在Si纳米材料使用时,石墨烯以导电添加剂的形式发挥作用,导电效果明显好于其他材料。实验研究显示,由于石墨烯多孔Si的作用,首次循环下的脱锂比容量数值为2 347 Ah/g,循环20次后,比容量仍然保持在2 041 Ah/g,效果极为明显。后续,很多研究人员对石墨烯的碳负极材料进行了研究,代替了传统添加剂。可见,整个循环放电过程并不会因为活性物质的体积变化而出现失导接触[3]。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过程中,石墨烯的研究理论已经相当丰富。但是,为了满足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电池循环寿命的延长,需要在进一步提升生产规模的同时,制备工艺低成本化的石墨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