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龙岩的绿色发展之路

2018-10-15兰春福

森林公安 2018年3期
关键词:武平长汀龙岩

兰春福

77.91%的森林覆盖率,连续38年领跑全省,作为福建省3大重点集体林区之一,当之无愧成为绿色中的绿色,让生态成为城市的名片。2012年起一系列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1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首届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7年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更是锦上添花,它,就是地处福建西部的璀璨绿色明珠——龙岩市。这片神奇、神秘而神圣的绿色土地,是当年共和国的摇篮、著名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建设绿色龙岩、生态龙岩,是龙岩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战略目标。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龙岩努力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一体,绿地连片”的城市特色,大做“显山、活水、造绿、便民”文章,大力实施“绿、亮、美”工程,构建层次丰富、格局完整的绿色发展之路。

龙岩的绿色发展,离不开龙岩一代代林业人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发展林业、保护生态的实干精神。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苏区优良传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发展林业传承红色革命传统为抓手,把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森林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富民产业工程、森林文化发展工程和森林城市创建工程等6大工程。为了让6大工程风生水起,龙岩林业人结合实际,不等不靠,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绿,扩大森林面积,加快森林生态修复;一手抓护绿,最大限度减少森林资源消耗,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在推进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战略中,坚持适地适树、乔灌草搭配、林果花结合,注重色彩多样化、生物多样性,打造“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大力开展“四旁四地”种植珍贵树、乡土阔叶树活动和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进长汀全国生态文明、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森林生态修复工程中,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施大造林,每年都超额完成全年造林绿化任务。为解决森林蓄积量较低、森林质量较差的问题,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突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完成水土流失区造林;突出林分结构改造,营造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使阔叶树造林面积超过针叶树;突出森林生态修复,完成森林生态修复近一百万亩;突出营造生态林,改变过去以营造商品林为主的格局。在实施森林生态保护工程中,每年都会开展集中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专项整治。2012年,龙岩在全省率先出台暂停天然阔叶树采伐的规定,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采伐天然阔叶树专项行动,关停木材经营、收购、加工单位129个。在实施生态富民产业工程中,龙岩市把改善民生作为林业发展的“催化剂”,大力发展非木质利用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绿色发展,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扶持推进林业企业上市。在实施森林文化发展工程中,大力推进“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华南虎保护工程。在实施森林城市创建工程中,举全市之力把这项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由时任市长担任“创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2012年7月,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在龙岩市长汀县召开,这既是龙岩历史上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林业会议,也是对龙岩绿色发展的肯定和褒奖。

龙岩市的绿色发展,离不开长汀县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给龙岩的绿色发展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长汀,作为龙岩市辖区的一个县,曾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红色苏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而闻名遐迩。如今,长汀再度声名远播,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被专家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曾经,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便居全省之首。“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这是上世纪初中期在长汀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那时以长汀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农民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长汀水土流失重灾区河田,原名柳村,因水土大量流失,大面积的崩沟塌河,河与田连成一片,山崩河溃,满目疮痍,形成“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后人遂称之为河田。因河田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故而又得名“火焰山”。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一旦连续暴雨,便见洪水滔滔;雨停水歇后,又露沙见底。“晴三天,闹旱灾;雨三天,闹洪灾。”据1985年的卫星遥感普查资料显示,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该县国土面积的31.5%,长汀成为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

为了改变困境,长汀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水土治理工程,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植被。为了积极发动广大群众,长汀县提出了“守土有责,寸土必争”的目标,打响了一场大规模治山治水奔富裕的“持久战”,并将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形象地概括成两句话:“斧头收起来”“锄头扛起来”。“斧头收起来”就是实行严格封禁,是治理水土流失的“牛鼻子”。2000年,时任长汀县县长的黄福清签发了《封山育林命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汀县仅有的两个县长令之一。与此同时,长汀县制订了《关于护林失职追究制度》以及严格生态保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组建县、乡、村健全的护林网络,护林人员由过去单一巡山改为进村入户查灶头。建立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引导农民以煤代柴、以沼代柴、以电代柴,对封禁区群众给予燃煤价差补贴、沼气池建设补助。据统计,近年来河田水土流失区内共建有沼气池11465个,近1.3万户群众告别了做饭烧柴草。“锄头扛起来”就是进行产业开发。长汀以人为本,把治山和治穷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开发性治理的新路子,做到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与发展生态工业相结合。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活力,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采取减免税收、厂房贴租、成本供地、优化环境、服务靠前等一系列措施,让利吸引企业到长汀投资办厂,组织水土流失区过剩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减轻水土流失区农业人口对生态的承载压力。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长汀创新了资金补助模式,以奖代补,即大干大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鼓励公司、农户租赁承包山地种茶种果,经营权30年不变,并通过补助,以优惠条件“四两拨千斤”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治理。

在长汀的水土治理工程过程中,离不开一任又一任省领导接力式的强力推动,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持续给予强力的政策扶持。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福建省长习近平先后多次到长汀调研考察,对水土治理作出重要批示。从2000年开始,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福建省政府列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30多年来,长汀县始终坚持水土治理与治穷相结合、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建设成优质高效的果园。农民包山治理水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过去的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终于将大片大片的“秃头山”“火焰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满山”“花果山”。改善了生态的同时,摘了贫穷的帽子,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治理和改善民生并举。从“水土流失冠军”到“水土治理典范”,从“山光、水浊、田瘦”到“山肥、水美、田丰”,长汀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5%,全县森林面积增加了近100万亩,达37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3.3万亩,有9个乡镇、22个小流域、1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红土地上的百年绿色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如今的长汀,特别是水土流失区,一座座青山、一处处果园、一块块良田、一条条江水,无不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昔日“火焰山”的“火焰”相继熄灭,成了花果飘香的“花果山”。多年不见的白鹭也重归溪河觅食、嬉戏,一幅美不胜收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人画卷呈现在当地人面前。2012年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予以肯定。由此,被称为“长汀经验”的水土流失治理做法向全国推广。

龙岩的绿色发展,同样离不开“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敢为人先、绿色崛起的好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他们以深化林改为突破口,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场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源于武平,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声,探索出一条推进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十几年来,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国家得绿,林农得利”。如今,人与森林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武平早已深入人心。林下经济生机勃勃,“不砍树也能致富”已走进现实。

武平县林改是现实问题倒逼出来的。21世纪初,林业发展“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等“五大难题”困扰着武平,这在当时也是全国林业的普遍困境。“五难困境”,根在集体林权制度。为了破解这个难题,2001年6月,武平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选择捷文村为试点,把集体林均山到户,颁发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随之形成了以“四权”,即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林改模式。这个做法在当时既没有上级授权,也没有法律依据、更没有经验可借鉴,武平全县上下压力巨大。

在这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武平调研,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历史性决定,为林改一锤定音。武平林改经验由此逐步向福建全省、全国铺开。武平最早提出的“四权”等林改模式被吸纳进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6月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成为国家林改举措。随后,武平县继续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林权抵押贷款、商品林赎买机制、兴林扶贫等系列配套改革,极大激发了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广大林农已从采伐经营林木为生的“砍树人”转身为发展林下经济“护绿者”。“来武平,我'氧'你”的时尚口号广为传播。林改催生武平好生态,林改16年来全县累计造林面积71.5万亩,已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达79.7%,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如今,“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成为武平县的发展战略,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植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一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文明城市正生机勃勃地向我们走来。

龙岩市的绿色发展,还离不开一支护林“铁军”——森林公安。在闽西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森林公安队伍,是保护龙岩市130多万公顷森林资源和众多野生动植物的主力军,他们以林为业,以警为荣,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继承和发展优良,以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为核心,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为推进闽西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龙岩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市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龙岩市是全国重点集体林区、福建省三大林区之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363.1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2.7%,其中有林地面积217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7亿立方米。现有生态公益林702.2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9.7%;商品林1660.9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0.3%。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小区45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达17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不少违法犯罪分子时刻觊觎闽西这片山林,甚至为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走上涉林犯罪道路。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治安和谐稳定,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之间,常年忙碌奔波着一支队伍,这就是被上级赞为“红土地上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森林公安队伍。红土地上的森林公安民警,发扬革命老区精神、作风和传统,不畏难、不言苦,忠诚履职,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值班备勤、巡山防火、法制宣传、现场勘验,侦查追捕。工作量大,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部分民警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践行了为绿色奉献、为警徽添彩的誓言。队伍的忠诚和尽职,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满意,相继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荣获“全国林业严打整治斗争先进集体”“森林资源保护十佳单位”“全国打击破坏森林资源专项行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5年底龙岩市森林公安局被国家林业局表彰为“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市局闽楠专案组和上杭县森林公安分局被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记集体二等功一次,2016年底原局长邱荣华荣立个人一等功,2017年5月,上杭县森林公安分局李国梁局长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猜你喜欢

武平长汀龙岩
Walking on Fire
All Is Well
区域水资源配置思路与方案——以龙岩江流域鱼枧水库为例
绿色青山就是财富金山
软枝青冈,福建壳斗科一新种
让历史课堂折射生活之光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Major Obstacles in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 Chinese Senior High Students
祠堂文化特色及其保护研究
因祸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