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rhG-CSF支持治疗时机的研究

2018-10-15林正权蒋迪高学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5期
关键词:毒副骨髓粒细胞

林正权 蒋迪 高学忠

乳腺癌是高发性女性恶性肿瘤, 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手术辅以化疗是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措施, 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化疗药物会杀伤正常细胞, 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毒副反应。rhG-CSF具有体内外活性, 可促进粒系造血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支持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但是对于其治疗时机尚未明确。本次研究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rhG-CSF支持治疗时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8例。观察组:年龄31~66岁, 平均年龄(44.7±8.1)岁;TNM分期为Ⅱ~Ⅲ级。对照组:年龄28~62岁, 平均年龄(44.1±8.5)岁;TNM分期为Ⅱ~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化疗禁忌证;药物过敏史;心、肝功能不全者;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术后1周接受常规化疗方案, 观察组于化疗给药后48 h即给予rhG-CSF骨髓支持治疗, 给予 rhG-CSF 150 μg 皮下注射 , 1 次 /d, 连用 5 d。对照组患者是在血常规检查显示出现骨髓抑制时给予rhG-CSF 150 μg皮下注射, 1次/d, 至血象指标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后5 d进行血象指标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血象指标, 包括WBC、ANC、Hb、PLT。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程度进行评估, 具体分为Ⅰ、Ⅱ、Ⅲ、Ⅳ级, 统计两组Ⅱ级及以上发生率[2,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象指标对比 化疗前两组各血象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WBC、ANC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 (P>0.05), PLT 与 Hb 较化疗前下降 (P<0.05), 对照组化疗后各血象指标均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5);化疗后, 对照组各血象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骨髓抑制情况对比 观察组骨髓抑制Ⅱ级及以上发生率为3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化疗前后血象指标对比(±s, ×109/L)

表1 两组化疗前后血象指标对比(±s, ×109/L)

注:与本组化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化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WBC ANC PLT Hb观察组 38 化疗前 4.68±0.35 2.35±0.14 132.25±10.23 105.23±7.63化疗后 4.54±0.28b 2.29±0.13b 115.01±7.62ab 98.23±4.86ab对照组 38 化疗前 4.55±0.35 2.31±0.15 135.82±10.19 106.01±7.58化疗后 2.58±0.21a 1.64±0.13a 101.36±8.69a 87.52±5.69a

表2 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程度对比(n)

3 讨论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其术后复发及转移率极高。化疗是乳腺癌首选辅助治疗手段, 可控制癌细胞转移, 但是化疗药物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特别是损伤血细胞而引发骨髓抑制, 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还可能终止化疗[4-6]。因此, 有效减轻骨髓抑制发生是临床重点。rhG-CSF是常用于控制化疗后骨髓抑制药物, 可特异性调节粒系细胞增殖与分化, 从而提高中性粒细胞功能, 以缓解骨髓抑制症状。但是对于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应用rhG-CSF的时机, 目前尚存在争议。

许多研究认为[7,8], 预防性使用 rhG-CSF 可控制化疗后WBC及中性粒细胞下降, 减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发生。为探讨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rhG-CSF支持治疗最佳时机, 分别对不同时机应用rhG-CSF的效果进行观察, 发现观察组患者化疗后血象指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且观察组化疗前后的ANC及WBC无明显变化(P>0.05), 而对照组变化较大(P<0.05), 表明化疗后预防性使用rhG-CSF能控制PLT及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 减少骨髓抑制发生, 同时, 观察组患者化疗后PLT与Hb水平也高于对照组, 表明乳腺癌化疗后48h即用rhG-CSF不仅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及WBC水平快速恢复, 对化疗所致其他毒副反应也具有一定缓解作用[9]。化疗后48 h时, 骨髓祖细胞尚未受到化疗药物抑制, 此时预防性使用rhG-CSF能刺激产生更多中性粒细胞与WBC, 以稳定化疗后血象指标状态[10]。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骨髓抑制Ⅱ级及以上发生率为3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化疗后48 h即使用rhG-CSF可促进粒系祖细胞分化与成熟, 使骨髓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于外周血中, 从而缩短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时间, 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作用, 因此, 48 h即使用rhG-CSF对减轻骨髓抑制程度具有显著效果。以往资料显示, 化疗后预防性使用rhG-CSF能减轻消化道症状与流感症状、恶性、呕吐等症状, 有助于缓解患者毒副反应[11]。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 未对其他毒副反应进行观察,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 乳腺癌化疗后48 h即使用rhG-CSF可减少对血象指标的影响, 也能减轻骨髓抑制程度, 利于化疗顺利进行,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毒副骨髓粒细胞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大剂量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毒副反应分析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改良式静脉水化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后的应用效果
局部晚期鼻咽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式辅助化疗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
赞美骨髓
胸苷酸合成酶变化与结直肠癌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及毒副反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