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联结策略 提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018-10-14吴巧玲

考试与评价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

吴巧玲

.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难免感到畏惧,难懂,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笔者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 文言文 联结策略

“联结”策略是指以文本为中心,挖掘文本中相关知识的辐射作用,在教学中,与文本信息、学生已知事物,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相联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语文学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联结策略理解词句,学习文章,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在词义、句子构造等方面,与今天的语言有着不小的差异,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因此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能更好地为初中的文言文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运用联结策略,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读通、读懂古文内容的基础上记诵积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古诗文的魅力之所在,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能力。

以下就结合《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运用联结策略,提升小学古文阅读能力。

一、联结旧知,理解文意,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俗话说:“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教师应该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古诗的学习到文言文学习的过渡。

课上,我复习之前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让学生联结旧知,运用在学习文言文之中。并在明诗意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学古诗的方法,联系注释和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等方法读通、读懂内容。如:我抓住课题的题眼“绝”字,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首先从文中注释理解意思,接着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以前的知识,给“绝”扩词,譬如:两个人从此断绝交往了,叫做——(生:绝交),作家死前最后写的文章,叫——(生:绝笔),断绝饮食(绝食),断绝了出路(绝路)断绝了希望(绝望)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让学生在这些词语的运用上,从而理解题目中“绝弦”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走入文本,又从文本中走入生活,从而达到语言工具性的价值。让学生懂得我们只有联系具体的语境,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相信學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潜移默化中,也慢慢学会了运用联结古诗词的方法来自学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也能学好文言文,体会到成功感,何愁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二、联结生活,体会情感,提升理解运用能力

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文言文语言借助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除了让小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古诗文,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表达欲,给他们提供吸收运用的机会。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子期是伯牙难得的知音,又进行文言文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我进行了必要的语言拓展延伸:“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肯定不止高山流水,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出示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接着出示文中诗句,让学生进行“伯牙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句式练习。学生会想象“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 皎皎 )兮若( 明月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 徐徐 )兮若(清风)”!……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结生活场景,将简短的文字还原,再现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体会古诗文的精髓。

三、 联结文本,升华主题,提升评价鉴赏能力

由于文言文离现在历史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联系当时的一些背景资料,打开当时的年代之窗,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学生能读懂诗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领悟作者的人生,洞悉当时社会百态。

本课教学时,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绝弦的行为,更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先引入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引读古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情到深处时,为学生配乐(古筝曲《高山流水》),引入了伯牙为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写下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在此情此景中,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在资料的补充之下,学生更加感受到了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懂得了珍惜友情、呵护友情。中国文言文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适当地结合一定的背景资料,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给教学创造极佳的氛围。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彰显教师的学习指导性,引导学生联结文本、联结旧知、联结生活等方式,理解文言文意思,感受文中意境,体会文中情感,提高小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言文小学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