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8-10-14李云

考试与评价 2018年9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运用策略思维导图

李云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同于小学是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体系过于复杂庞大,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文言文本身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缺乏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等问题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作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及时转变教学策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授课,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文言文 课堂教学 运用策略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导图,是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伯赞最先提出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根据发散思维的原理,通过将文言文的知识相互串联和横向对比,以图形、文字和线条的形式形成完整的文言文知识学习体系,这样做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放射性的思考习惯。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

不同于小学时期的古诗词背诵理解学习,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更加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和各类通假字以及文言句式的讲解,与传统的语言模式相矛盾,这极大地增加了初中文言文的学习理解难度,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缺乏学习兴趣。这也从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中反映出来——“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2.文言文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学习氛围十分枯燥

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师过于依靠教学经验,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文言文相关的知识一次性教授给学生,通读全文、重点字词翻译、作者创作背景三部曲直接构成了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脉络使得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沉闷,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思维导图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对教师的教学强度和教学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将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图像和线条的教学模式,即使用放射性思考方式,这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进入人类大脑的信息,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线条、颜色、意向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从而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这种方式可以用来整理大量零散的文言文知识点,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想记忆能力,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初中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化文字为图像,增加学习趣味。思维导图则要求学生使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做笔记,以学习《爱莲说》为例,可创作一幅“莲”的思维导图,提示学生最好是与文章主题相关的画面,比如用“莲”的外形扣住文本主题,由中心向莲叶四周发散出去,四片花瓣对应的是“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花蕊则是对应“托物言志”以及“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的生活态度,这么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联想能力,而且使笔记形式多样化、思维变得可视化,加深印象,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文言文变得有趣许多。

最后,化被动为主动,加强自主学习。随着初中文言文课文与所学知识的增多,我们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整合、归类、存储,以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初中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其制作的思维导图也极具个人风格,这种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课前通用模式促进自我导向的预习

通用模式,是指在预习文本时可以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模式,其注重指示、引领学生全面接触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模式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本文要求全文背诵,但全文有三百四十四个字,篇幅较长,不少学生表示背诵效果较差,记忆时间不长。思维导图这时候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用六个“三”便可记下文本的大致框架,在建立框架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六个“三”分别是“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2.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加深学生的阅读记忆

“思维导图”的这一模式就遵循了人们大脑的记忆规律,由一发散至多,更有助于人们的理解记忆,就像河流中的关系一样,分为干流和支流,干流为一,分散至多个支流,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背诵记忆也是同样道理,需要先去理解文章大意,升华出一大主题,然后想象分析成几个小点,方便记忆。例如在《马说》的教学实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只”,只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是马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能够根据这张图来做好预习工作,不仅如此,同样,也帮助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能够做好复习工作,学生根据这张图上各个分支的知识点来到文中仔细查找学习,不仅能够让他们系统全面的学习该文章所存在的文言文知识点,还能够加深他们对该片文章的理解,这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所以文言文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也不容易小觑。

四、结语

综上言之,通过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将零散的文言文知识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整体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时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文仁.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57-58.

[2]蔡晓琳.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1):115-117.

[3]范蕊.思维导图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45-46.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运用策略思维导图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