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18-10-14李振
李振
摘 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小麦的生产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人员为提高小麦的质量与产量,不断研究小麦的种植管理技术。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麦的种植技术及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希望为麦农提高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种植技术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小麦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小麦种植管理的科学性。以此提升小麦质量与产量,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最基础的粮食保障。
一、小麦栽培技术
1.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1)前期技术要点
小麦生长前期主要是生根,抽枝,分叶,这对其后期的成穗率的高低影响极大。所以小麦生长前期的栽培技术要点在于保证小麦根系伸长,麦苗粗壮,子叶数量始终。同时,也要保证最基本的出苗率,这样才利于保证产量。为此,种植人员要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及时进行补苗作业。通过肥水管理,保证小麦健康成长。在越冬前必须进行灌溉与施肥工作保证小麦在越冬期可以正常生长。
(2)中期技术要点
小麦生长中期主要是成穗并生长,这一阶段中小麦的长势较快,同时进行育穗,对养分与水分的需求量会加大。所以在这一阶段必须依据麦田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相应的水肥作业,保证麦苗的良好生长。既要麦秆粗壮、穗头硕大,也要避免麦苗徒长影响产量与穗头过大麦秆压弯或压折麦秆的问题。
(3)后期技术要点
小麦生长后期主要是麦穗的生长,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质量与产量,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加强后期管理。这一生长周期的技术要点主要是灌溉与病虫害的防治。在保证土壤含水量的同时,根据麦穗不同的生长周期小麦对水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影响质量。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麦穗籽粒的数量与饱满度,进而保证小麦的优质高产。
2.小麦种植的具体栽培技术
(1)整地技术
整地技术对麦种的发芽率与麦苗的根系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整地技术是小麦种植中的重点技术之一。在整地过程中要保证深耕细作,其深度多在24cm左右,长期连续种植小麦的土地要深耕至35cm左右。一方面,利于提高土壤的内部松软度,为小麦根系生长提供优质环境。深扎根既利于吸取土壤的水分与养分,也利于增强小麦抗倒伏的能力。另一方面,利于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生长。土壤的松软度适中也利于土壤存水,保水的能力,减少灌溉作业实现节水种植。
其次,在整地过程中,要进行底肥施加作业。通过施加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保证麦苗前期的正常生长。施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一是,实现绿色种植,提高其生长质量,二是,为避免过多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墒情。适当施加速溶磷肥与钾肥,施加少量氮肥。
(2)种子的选择及处理技术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麦的质量与产量,同时小麦的种类较多,不同品种下种子也是有区别的,因此,种植者要慎重对待麦种的选择。首先,种植人员要根据相应的需求确定小麦的品种,以确定选种的方向。其次,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种。种植地的温度、湿度、风力大小、土壤肥力等因素会对小麦生长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选种时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情况的种子。最后,在选择种子时还要重点注意种子的质量,这是最重要的选种问题。优质的种子要看其发芽率、生长情况、麦穗的大小及质量等。为此种植人员应多根据自身经验与权威专家的建议进行选取。
种子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可进行播种,以保证种子的发芽率与成活率。麦种的处理技术有以下几点:第一,选种与晒种。其目的在于将质量较差的种子剔除,并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第二,种子包衣。使用化学药剂拌种,以预防病虫害。
(3)耕种技术
首先,就主要耕作方式的选择。为保证小麦的种植质量,应尽量选择轮作方式种植。这是为避免长期种植小麦对土壤中相应的营养元素的过度消耗,影响后续小麦种植的质量与产量。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自动修复能力,因此,轮作方式就是为实现土壤中适合小麦生长的养分含量的提高。根据相关专家介绍,小麦的轮作周期为3次,即同一块麦田中小麦连续种植次数不应超过3次。除轮作外间作与套作也是种植者常采用的耕作方式,除减轻土壤中同种营养成为分流失外,还利于提供农业经营价值。
其次,耕作技术的选择,主要为密度的控制。影响耕种密度的有三方面:播种量、垄距、垄深。首先,播种量的控制密度。合理密植有利于提供产量,人工播种的情况下每一次的播种量,同时控制两次播种间的距离。采用机械播种,要先调好每一次的出种量,同时控制机械行进速度。其次,垄距的控制。小垄间距多在60mm左右,大垄间距多在8mm左右。科学选择垄距有利于提高田间的通风性,促进小麦的良好生长。最后,播种深度的控制可影响密度,但主要是影响其发芽破土的速度而影响后期生长。通常情况下,播种的深度多在40mm左右。这一深度既有利于保证小麦发芽后出土的时间不会太久,也利于麦种的安全越冬。
(4)田间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主要是对小麦生长周期中的环境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病蟲害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对其单独陈述,此处重点分析前三种管理。
首先,环境管理。种植者要定期进行除草工作,保证田间的整洁干净。这既利于避免杂草与小麦增多应分影响小麦的生长,也利于防治给病虫害的传播。同时,定期进行松土犁地,避免土壤板结降墒情。
其次,水分管理。种植者依据小麦的生长情况与当地的降水情况,做好灌溉工作,保证土壤含水量充足。重点在于越冬前的灌溉、返青后的灌溉及抽穗期的灌溉,尤其是抽穗期必须保证土壤含水量大于70%。水分管理除灌溉外,要注以对生长环境中会的利用,如自然降水、浅层地下水等,通过提高对自然水的利用,有效降低灌溉作业的强度,也利于农业水的节约利用。
最后,对肥料的管理。种植人员要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及时施肥,以满足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要。主要追加的养分主要是磷肥与钾肥,还包含少量的氮肥。不同时期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期进行针对性、目的性追肥,同时科学控制养分配比提高施肥效用。小麦生长前期所需养分为磷,因此这一时期,以磷肥为主。到中期,小麦主需养分为钾,因此该时期以钾肥为主。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问题,对病虫害的防治时种植者在小麦栽培期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目标提供良好保障。在小麦不同的栽培时期会出现不同的病虫害,因此,种植者必须对其进行专项防治,以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
1.播种期的防治技术。病虫害的防治要从播种期开始,加大预防力度。同时这一时期也存在较严重的病虫害,如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为此,在种植前进行整地,通过犁地降低土壤中有害病原菌与害虫及虫卵的数量,减轻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喷洒相应的药剂预防吸浆虫。最后,通过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如金针虫等。
2.春季返青期的防治技术。春季温度开始回升,小麦正处于返青期,这一时期病虫害开始大量爆发,如纹枯病与吸浆虫。这对小麦存活率影响极大,因此种植人员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纹枯病是主要病害之一,其防治多是从3月初开始,利用纹枯净可湿粉进行防治。其预防用药的频率在2周左右。用药时将要沿垄均匀喷洒在根部,然后进行锄地浇水。使药物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其病原菌。然后利用相应的化学药剂防治吸浆虫,避免其形成灾害。
3.抽穗扬花期的防治技术。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对小麦的质量与产量都有很好的保证,因此该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病害较为严重,如白粉病、锈病与赤霉病等。其中前两项病害具有一定防治标准,当其达到标准后进行防治即可。防治方法一定浓度的三唑酮乳油进行防治。赤霉病则选择甲基托布津粉剂进行防治,同时选择连续阴雨天之前进行防治,以此,种植者要注意天气情况。主要的虫害为麦蜘蛛,利用相应浓度的虫螨克乳油药剂进行防治。
4.灌浆期的防治技术。这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是最重要的,种植者必须加大对麦田的监督与管理,注视其是否有病虫害爆发的前兆。主要的病害是白粉病与锈病,其防治方式与返青期的防治方法相似。但必须注意药剂浓度配比,避免对小麦质量产生影响。
三、结语
提高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小麦栽培的质量与产量。小麦的种植者与相应的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应不断促进小麦种植管理中各项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提升小麦种植的产量与质量,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參考文献:
[1]杨洪振.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J].乡村科技,2018,(3):76-77.
[2]赵志会.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2):138.
[3]高保军.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