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观察及临床评价
2018-10-14余时胜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总医院康复科福建三明353300
余时胜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总医院康复科 (福建 三明 3533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三组,急性期针灸组25例,静止期针灸30例,恢复期针灸25例,对各组患者实施针灸,比较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静止期为70.0%,恢复期为52.0%;治疗后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提高,急性期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应早期实施针灸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荐使用。
面瘫称为面神经麻痹,主要是以患者面部表情肌群发生障碍,患者面部肌肉活动不灵敏从而出现口歪眼斜状况为特征,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1]。周围性面瘫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多数情况下为单侧发病。中医将面瘫称为“口眼歪斜”发病机制与过度劳累以及机体受凉相关,从而使得邪风入侵导致气血失调。临床实践表面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效果,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讨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科室收治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40.0±16.2)岁,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诊断标准:相关诊断符合《临床常见疾病诊断》中关于周围性面瘫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或者泪液分泌减少,口角一侧下垂,舌头前2/3味觉障碍等。纳入标准:患者为首次发病,就诊时病程<3个月;排除标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耳科疾病等引起面瘫。将以上80例患者,按照疾病情况分为三组,急性期针灸组25例,静止期针灸30例,恢复期针灸25例。经分析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的互相比较。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患者:在面瘫发生1~7d内属于急性期,该阶段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患侧面部浅刺以及四肢远端取穴位治疗。分别取患者的太阳、地仓、阳白、凤池等浅侧入针;然后取患侧面部的合谷以及外观使用平补泻法治疗,留针时患侧面部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留针时间为20min。
静止期:该时间主要指发病时间在8~28d,主要以患侧多针浅刺为主。取患处的阳白、太阳、四白、鱼腰、下关、攒竹、水沟、地仓等穴位,配合四肢远端穴位,比如外关、足三里、合谷等,留针时患侧面部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留针时间为30min,拔针后局部闪罐。
恢复期:该时期为发病28d后,主要以患侧面部穴位透刺法。取百会透神庭、阳白透丝竹空、迎香透四白、阳白透攒竹等,针刺胡接通G6805型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2Hz,治疗时间为30min,使用特定电磁波治疗。
针灸操作:患者仰卧,针灸前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规格为0.32mm×40mm,同一患者由一名医师操作完成。
表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三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1.3 观察指标
根据面神经功能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痊愈:治疗后评分为47~50分;经过治疗后评分提高15分及以上为显效;治疗后评分提高10~15分为有效;治疗后得分提高少于10分为无效,临床治疗效果=(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治疗效果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进行评价[3],按照患者的面部静态以及动态情况分别评定。静态时主要观察眉眼、鼻孔、额纹、人中、口型等8个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动态时观察患者鼻咽、胎头、动唇、鼓腮等5个方面,得分越高说明病情越轻。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22.0中分析比较,等级资料使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然后以t检验分析,经比较分析后P<0.05为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静止期为70.0%,恢复期为52.0%,急性期临床疗效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而静止期优于恢复期,组间差异显著,见表1。
2.2 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提高,急性期优于静止期和恢复期,说明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见表2。
3.讨论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为激素、抗病毒以及外科手术,但以上治疗具有较明显副作用,且疗效不显著,不易被患者接受[4]。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等引起,将该疾病纳入“口眼歪斜”范畴,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经络不通,病情不稳定,需要采取扶正祛邪方法因此针灸采取浅针并配合耳尖放血,使的邪气外泄。稳定期患者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病情稳定正气恢复,此时采取插捻转的方式可以激起正气,疏通经络,加快水肿吸收减轻患者面部水肿症状。恢复期患者面部神经处于炎症水肿吸收期,此时表邪已经祛除,通过治疗缓解病情即可,因此在针灸时大量刺激,疏通经络,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本次不同时期患者采取不同针灸方法,经过对应治疗后处于急性期患者疗效达到90.0%以上,且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理想,研究结果与前人报道基本一致[5,6],均说明周围性面瘫需要及时治疗,治疗时间越早获得效果越理想,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说明该种治疗模式安全系数高,不会过多增加患者负担。因此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结合以往报道,我们认为: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应早期实施针灸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