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018-10-13季海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陈太丘美感文言文

季海霞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28-01

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呢?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文言文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不过,只要掌握了学习的途径,还是可以少走弯路的。

一、以古代渊博的文化熏陶学生的情感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文化一脉相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由于历史变迁文言文变得陌生,但它也因着历史的积淀更加富含韵味。中国古代文化通过文言文记载、保存、流传下来,并通过古代教育传承和发扬。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语文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同时它本身就是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身的营养,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的效应,既有利于“立人”,又有利于“学文”。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讲陈太丘诚实守信,说一不二,对于那些喜欢说假话的、不守诺言的人而言,对照陈太丘,定会羞愧的无地自容。再如《陈情表》李密面对司马氏朝廷的紧急征召,冒着被朝廷认为清高、不与新政权合作的罪名,也要奉养祖母到寿终。那片殷殷孝道之心,真可谓感天动地。又如《祭十二郎文》,韩愈在文中所表现出的至真至切的亲情,不知让多少人潸然泪下。并且,文言文文字精炼,风格典雅,内涵厚重,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性情。

二、强化识记,增加知识库存

从心理学上讲“背功”为识记能力,从人的学习规律上讲“背”是学会的第一步,对文言文,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是“腹中空”、“根底浅”。究其原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殊,不知这些知识的理解是需要识记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识记”的基础,理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语文中的文言文,距离现代较远,文言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这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鉴于此,所以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强调“识记”的教學,学生对课文熟读成诵后,自然就理解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识记”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清代思想家戴震强调若不能重视“背功”,“强化识记”,“犹渡江河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

三、教学诗意化,在文字中享受美感

文言文的学习受学生的排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学习中毫无乐趣与美感可言那古雅凝练的语言在学生眼中只是一道道与分数挂钩的题目,枯燥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所以要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教师就必须让自己的教学一改往日风格,创设“陌生的诗意”,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氛围中重新品味语言,在文字中享受到古典语言特有的美感。

中国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说过:“意义越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翻译环节,其实有时适当地“隐退”一下,反而有更好的效果。《劝学》中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名言警句,文意明了,翻译实属多余且显得无趣而如果处理成教师的示范诵读,或是学生的朗诵,或是学生依照句式仿写带有哲理性与文采性的语段那么学生对文字的品味就更深切,能更深人体验语言的美感。《滕王阁序》是古文中的千古绝唱,作者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尽了山容水态变化之美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不能一掠而过,而应细加欣赏品味。在欣赏这些美景描写的句子时重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识记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学习热情高,知识库存多并且学以致用,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处境,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陈太丘美感文言文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忘炊窃听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陈太丘与友期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