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2018-10-13陈方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互联网+

陈方媛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郑州财经学院的教学实际,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机遇,继而把握机遇,分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最后,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一些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86-0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由此“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在该战略推动下,互联网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高校思政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阵地,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教育新介体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效率,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

一、“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拓展了思政课的平台,特别是慕课的兴起,打破藩篱,使高校优质资源“动”起来,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接受教育。郑州财经学院计划在“十三五”期间立项建设15门左右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作为该校公共课之一,积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互联网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促进了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为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灌输方式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郑州财经学院社科部要求思政教师利用新媒介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同时,社科部在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时经常分享当下的热点新闻、影视剧等有影响力的事件,例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可以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案例,这部电影引发了大家对“天价”抗癌药的热议,“天价”抗癌药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导致众多患者为看病倾家荡产,一人生病,全家拖垮的主要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中,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国家在药品价格、大病治疗方面陆续出台优惠政策,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它正好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活生生的现实证明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3.互联网增强了思政课的交互性和时效性。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即时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条件,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创设互联网+教学,比如,社科部有一些思政教师开始尝试在微信上开公众号,定期发布一些有关课程的文章、新闻热点,供学生学习评论;还有一些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微信群针对某个问题临时发起问卷调查,一方面满足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利用手机的优势实现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社科部还通过利用超星APP对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总之,可以创造多种条件,使师生、生生、师师在同一时间沟通互动,便于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课堂内外进行即时互动交流,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互联网+”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养,发挥主导作用。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师要从传统课堂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仅要坚守“三尺讲台”,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如开通思政教育博客、微博、创建思政学习交流微信群、qq群,设计制作微视频、微课以及引入慕课课程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

2.了解教育对象,进行学情分析。

面对各类“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关系,做好舆论引导,防止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另外,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对象大都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95”后群体,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应全面分析和了解“95”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特点及思想发展动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使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严格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组织安排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还要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创造条件引入慕课、微课程等在线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网络平台,如利用QQ群、微信群建立思政课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可以发起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或分享好的学习经验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教学评价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引入翻转课堂理念,思政课堂应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构建双向“教-学”关系。建立高校思政课网络考试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考试和传统考试的优势,建立科学和完备的评价体系,有效推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如:在每节课上课前给学生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上课前二十分钟设置课前分享环节;针对课本中某一章节,让学生自己制作ppt分组进行分享讲解;针对课程中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调查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问题;根据课程中的某一个主题,比如爱国主题,为学生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等等。认真落实“思政课实践学分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富有针对性、多样化的实践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思政课抽象化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

三、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给思政教师的启示

1.做好“指南针”,确保思政课的正确引领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信息,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真伪难辨,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困惑,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导致思政课生态环境日趋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师作为思想引领的“指南针”,应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应注意把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做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做好“定海针”,发挥传统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更青睐通过微信、微博等交互性媒体学习交流,但是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过分沉迷,易出现如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思维变得迟钝,意志消沉等问题,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淡化了对思政课的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在利用互联网+工具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应做好课堂的“定海神针”,发挥传统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控好课堂,集中学生的思维,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感目标、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素质。

3.做好“螺丝钉”,用实力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特点是封闭的和垂直的,是教师-学生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模式。互联网的公开性和大众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主客体所拥有的信息不均衡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可以借助互聯网获取信息,教师在某些方面掌握的知识并不比学生全面,教师失去了过去作为知识权威的优势,因此,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媒介素养、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思政课教师应找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契合点,不应过分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姚树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2]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3]王瑜鹭.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互联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